【文人】自恨罗衣掩诗句:唐代女性文人生存报告( 二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茹萍饰上官婉儿 , 1995《武则天》
无功利的阅读:女学士与女博士
请 输入
习艺馆等女性教育机构的设立 , 使生长在宫中的女性从小受到优质的文学熏陶 。而在普通士大夫家庭里 , 女孩的教育也得到了相当的重视 。中唐古文运动的先驱李华曾写家书给自己的两个外孙女 , 告诫她们 “妇女亦要读书解文字 , 知古今情状” , 通过读书了解古今人物得失 , 唯有如此 , 在侍奉父母舅姑时才能做到不犯错误 。因此 , 在他得知自己的两个外孙女已经“诵得数十篇诗赋”时 , 感到非常安慰 , 连先前旅途中得的病也痊愈了几分 。
唐代科举以考试诗文写作为主 ,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早日通过科举做官 , 士族中的男孩通常在七八岁之前就要开始学习经书和文学 。女性没有这么迫切的压力 , 并不提倡早教 , 但也有父母很早就开始督促女儿读书的 。比如唐太宗的妃子徐惠 , 出身于官宦人家 , 四岁就能通解《论语》和《诗经》 , 八岁就能写作诗文 。徐惠的父亲曾命她模拟楚辞写一首骚体诗 , 她一出手就是一句:“仰幽岩而流盼 , 抚桂枝以凝想 。将千龄兮此遇 , 荃何为兮独往?”不但体式合规 , 文藻优美 , 而且还以幽谷中的香木自比 , 表达了希望获得知音欣赏的心愿 。后来徐惠的这首作品传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耳中 , 李世民即刻将她召入宫中为妃 , 她到了宫里之后依然“辞致赡蔚 , 文无淹思” , 很得太宗赏识 , 她的父亲徐孝德也因为女儿的缘故升了官 。
【文人】自恨罗衣掩诗句:唐代女性文人生存报告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徐惠 , 影视剧形象
到了中唐 , 又有一位叫作宋庭芬的士人 , 生了五个孩子 , 全部都是女儿 。他并没有为家业无人继承而沮丧 , 反而尽心尽力教导五个女儿学习经艺诗赋 , 结果她们还未到及笄之年就都学会了写作诗文 。这五位文学少女的名声很快传到了唐德宗的耳中 , 德宗将她们全部召入宫中 , 陪伴自己和学士们吟诗唱和 。后来五姐妹中的宋若莘、宋若昭、宋若宪因为文才卓异先后受到任命 , 执掌后宫的文字工作 , 皇帝也不将她们看作妃子 , 见了面都要尊称一声“学士先生” 。
生长在士大夫家庭的女子 , 平时耳濡目染 , 都是经史诗赋 , 再加上家中拥有足量的藏书 , 即使父母不重视文学教育 , 也有不少自学的机会 。陕西省长安县出土的一尊《唐秘书省秘书郎李君夫人宇文氏墓志铭》中记载了一位宇文氏 , 她母亲早逝 , 父亲常外出做官 , 平时由族人抚养 , 并没有太好的学习条件 , 但她出于对书本的热爱 , 常常“独掩身研书 , 偷玩经籍 , 潜学密识 , 人不能探” , 避开族人偷偷自学经史文籍 , 等到族人发现时 , 她已经是“工五言七言诗 , 词皆雅正” , 成为一名堂堂的诗人了 。她的父亲回来后看见女儿如此好学 , 非常开心 , 常常对人夸奖宇文氏 , 说她至少应该许配给一位进士 , 才不辱没了这份才华 。
虽然女子依靠文学为家族带来直接利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 但身为知识分子的父亲 , 看见女儿与自己同样爱好文史 , 心中总是欣慰的 。洛阳出土的一尊《唐北平田君故夫人陇西李氏墓志铭》中记载了一位叫作李鹄的女子 , 她对读书的爱好 , 已经到达了痴迷的态度 , “虽眠食亦间以讽诵” , 就算吃饭睡觉也是书不离手 。李鹄的族兄弟们都觉得不理解 , 一方面担心她过度劳累 , 一方面嘲笑她要做“女博士” , 但李鹄的父母却并不以为意 , 反而“日益怜异” , 任由她纵情阅读 。最终 , 李鹄在古人的著作中寻找到了立身之道 , “造次以古人为法” , 最后以“懿行孝德”而闻名乡里 。
李鹄的堂兄弟们嘲笑她要做“女博士” , 似乎认为女性读太多书没有什么实际价值 。的确 , 在唐代的社会条件下 , 很少有女子能够将自己的才学兑现为高官厚禄 , 但是她们的才学依然能在家族和家庭的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 。中国古代医疗条件差 , 人们的平均寿命普遍不高 , 如果家中父亲过早去世 , 孩子的教育就要由母亲全权负责 。在另一些家庭中 , 男主人有幸得到了一官半职 , 那么等待他的将会是长年的游宦生涯 , 而奔赴四方做官的过程中常常是不能携带家眷的 , 在家庭中父亲缺位的情况下 , 子女的教育工作依然会落到母亲的肩膀上 。这个时候 , 如果母亲本身有一定的经学、文学修养 , 将会在子女教育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比如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 , 六十八岁才生下儿子欧阳通 , 由于父子年纪相差太大 , 欧阳询在欧阳通十四岁那年就去世了 。这个时候 , 欧阳询的妻子徐氏接过教育儿子的大任 , 亲自辅导欧阳通读书 , 还找来欧阳询的字帖教导儿子临摹 , 终于将欧阳通培养成与父亲齐名的大书法家 , 他们的书法号称“大小欧阳体” 。又如中唐著名诗人元稹 , 八岁丧父 , 家境贫寒 , 母亲靠亲族接济养活元稹 , 他每次看见邻家的小朋友有父亲的教导 , 很早就能接触儒家经典 , 心里就愈发难过 。最后还是元稹的母亲“亲为教授” , 亲自传授元稹《诗经》《尚书》等经典的读法 , 这才让元稹在最困难的时期也能接受到优秀的教育 , 最后凭借努力考上了明经科 , 一路官至宰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