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刀背上”搬进“城里头”!这村里,有一个“神助攻”

【『』从“刀背上”搬进“城里头”!这村里,有一个“神助攻”】采访人员 安轶伦 汤成伟 胡宏涛 杨昌鼎
『』从“刀背上”搬进“城里头”!这村里,有一个“神助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听村干部说你不搬?反复给你说过好多次 , 如果你硬是不搬 , 那我们以后就不亲了 。”
这句带有“威胁”意味的短信 , 是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渠镇一口刀村村民肖登强手机里发出的 。收信人是他的同村人 , 也是亲外甥肖登高 。
同时收到这条信息的 , 还有三个人 , 肖登举、肖登红和肖德勇 , 他们同样是肖登强的亲戚朋友 。
为何语气这么强硬?肖登强在和采访人员交谈的过程中 , 挠了挠头 , 长叹不已“住在那个地方 , 只能穷一辈子啊……就怕他们脑壳转不过弯来!”
他口中“那个地方”就是一度因贫穷被媒体关注的“刀背上的村子”——一口刀村 。
『』从“刀背上”搬进“城里头”!这村里,有一个“神助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015年 , 新华社一则《34户人轮种1.5亩水田》的新闻 , 让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一口刀村被外界知晓 。
一口刀是沿河出了名的贫困村 , 该村山势陡峭如刀壁 , 土地切割零碎 , 远远望去 , 长长的山梁形如一把横亘的长刀 。高山之下800米是乌江 , 看得见水却吃不到水 。背水 , 是一口刀人的头等大事 。每天天不亮 , 村民就背着印桶在泉眼边排队守水、背水 , 背一趟得三四个小时 。
"腰里别着一口刀 , 日起陡子上高毛 , 转过坳口到龙湾 , 日落万丈下凉桥" , 这句说的就是走完一口刀村的陡子、高毛、坳口、龙湾、凉桥几个组 , 要花一整天时间 , 深刻描绘出该村曾经的地理条件恶劣 。
交通闭塞、生态脆弱、山高路陡、沟壑纵横 , 土地零碎......生活在深山峡谷里的一口刀村民 , 不仅吃水难、出行难、生存更难 。
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 , 怎么办?唯一的办法:搬!
多年夙愿成了真
从“刀背上”搬进“城里头”
比起常年不出山的村民 , 曾经是农村公路客运司机的肖登强“见过世面” , 知道村里的地理条件就是最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想要富 , 必须搬!”这些年来 , 肖登强想搬离大山的心越发迫切 , 可面临搬到城镇所需的巨额资金 , 他一次次有心无力 , 梦想也一次次破灭 。
2016年 , 一口刀村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启动 。这一消息 , 让他圆了梦 。
『』从“刀背上”搬进“城里头”!这村里,有一个“神助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017年5月 , 肖登强如愿搬出大山 , 来到铜仁市碧江区响塘龙移民小区 , 一家5口住上了100平米的小洋房一楼 , 阳台外就是一片小花园 。在移民搬迁工作组的帮助和各项特惠政策补贴的支持下 , 肖登强自主创业 , 开了一家沿河特色美食“石大碗”饭庄 , 还带动了8个村民就业 。
肖登强请的8个帮工都是同村人 , 给他们每人每月发3000元工资 , 还管饭 。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 , 还得把其他人带起来 。”他说 , 除了用工 , 许多食材也都来自一口刀 。知道饭庄自强自立的故事后 , 很多人自发前来照顾其生意 。“生意好的时候 , 一天的毛收入大概在5000元左右 。”肖登强说 。
搬进新家园 , 开启新生活 , 有了新生意 , 肖登强的人生开启了新阶段 , 但他却没有停下来享受生活 , 反而自愿地担上了一份责任和使命——带领村民搬迁的“跑腿大哥” 。
跑腿大哥“神助攻”
帮50余位村民搬了家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 , 自古以来 , 安土重迁的思想深深烙印在群众脑海 。短期内动员整村人搬迁 ,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