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尧录莫看封建礼教死板一成不变,丧服之礼却在儒家礼制影响下有大变化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礼教大国 , 礼在中国古代不仅仅是道德层面上的约束 , 还是中国古代治国的标准 。 礼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 在不同时期 , 君王的治国思想总会受到不同形式礼教的影响 。 古代的礼仪制度有很多 , 但是仍旧流传至今并且还在广泛使用的却在少数 , 其中丧礼仪制就是这少数中的一分子 。
本文插图
古代人民注重孝道 , 丧礼仪制宣扬久远 , 尤其是在先秦诸礼中 , 丧礼是最具活力的 , 而儒家礼制也是广为流传 , 董仲舒还曾经主张“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但是令人惊奇的是 , 这两种礼制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 丧服之礼竟也受到儒家礼制影响 。 要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 , 首先就要知道变换多样的礼制是如何形成以及发展是如何的 。 礼教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 它的出现和发展为后世带来了诸多影响
首先先来了解一下礼制的源来 。 礼仪制度起源比较神化 , 其实不仅仅是在中国 , 在西方也有着君权神授的思想 , 礼制在中国古代便是神的化身 。 礼制其实发源很早 , 在书籍《说文解字》中就有关于最初礼的记载 。 这里提及到的礼 , 是最早的礼 , 但是它的意义还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礼制礼法 , 这里的“礼”是一种偏向于祭祀的礼 。
随着历史的延续和发展 , 礼的作用逐渐转变 , 但是其核心是不变的 , 其作为古代王权的拥护手段 , 这一作用从来没有被改变过 。 比如 , 在夏商时期 , 祭祀神明就是一种礼制手段 , 其存在是为了巩固王权 , 此类史实在《礼记·曲礼》中有相关记载 。
本文插图
到了西周时期 , 王权进一步强调了“以德配天” , 但是以礼制来巩固王权的实质不变 , 不过礼制在这个时期进一步进化 , 变换了花样 , 不再是单纯宣扬神权 , 而是从神权化逐渐转向为世俗化 , 为民众考虑的性质也逐渐体现 。 由以上得知 , 礼制的源来便是祭祀 。 随着思想主张的不同儒家的礼制思想也有了些许变化
首先了解的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孔子 , 他所创立的儒教令世人敬仰 。 虽然礼制制度很早以前便存在 , 但是在春秋时期 , 礼法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 历史上有“殷因于夏礼 , 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 所损益可知也” 。
孔夫子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 ,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 他将周礼改造 , 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观点思想 , 并且周游列国 , 希望君王能够采纳自己的意见 , 造福人民 。
对于礼制 , 孔子认为礼制规范人民的行为 , 唤醒人们内心的道德观念 , 并且可以建立起君臣一体的制度 。 在孔子的传世名作《论语·为政》中记载:“道之以德 , 齐之以礼 , 有耻且格 。 ”正是说明这一点 。 用道德礼教去激发人们心中的良知从而达到治国的效果 。
本文插图
接下来就是孟子 ,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为世人所熟知的著名人物 。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 他认为仁政能否在一个国家推行取决于人民 。 在孟子的著作《孟子·尽心下》中有记载:“无礼义 , 则上下乱 。 ”他对于礼义治国的思想十分赞同 。
而他的思想是在孔子思想上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 他将孔子的思想变得更加通俗化 , 在《孟子·离娄下》中就有“非礼之礼 , 非义之义 , 大人弗为”的思想 , 孟子认为 , 人们不仅仅要遵守礼制 , 同时要发自内心的遵守 , 而不能只是做做表面功夫 。
荀子的思想是在接受了孔孟思想后加入自身想法形成的产物 , 对于君王治国 , 荀子的思想和孔孟的思想有着相似之处 , 在《荀子·王制》中记载:“礼义者 , 治之始也 。 ”而在《荀子·大略》中也有“礼者 , 政之车免也 。 为政不以礼 , 政不行矣” 。 这充分表明了荀子对于治国的思想是礼义之道 。 不同的儒家礼学主张对丧礼制度也有着不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