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两汉时期的天下要冲国家藩卫 是如今哪里?( 三 )


守护长安的天然屏障
西汉学者扬雄在《凉州箴》中写道:“上帝不宁 , 命汉作凉 。 陇山以徂 , 列为西荒 。 南排劲越 , 北启强胡 。 并连属国 , 一护彼都”;东汉政论家王符在《潜夫论·救边》也分析道:“是故失凉州 , 则三辅为边;三辅内入 , 则弘农为边;弘农内入 , 则洛阳为边 。 ”他们都认为凉州是京都长安的门户和屏障 , 在地理位置上有重要意义 。 公元110年 , 东汉名将虞诩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 。 他说:“夫凉州既弃 , 即以三辅为塞 。 三辅为塞 , 则园陵单外 , 此不可之甚者也 。 ”虞诩认为 , 如果放弃凉州 , 那么京畿地区便成为边塞 , 从而使皇家园陵失去屏障 , 这是根本不可行的事情 。
此外 , 汉朝还在凉州地区筑长城、立亭障、置烽燧 , 以加强防御措施 。 霍去病击败匈奴、打通河西走廊之后 , 汉王朝就下诏修筑自永登经武威至酒泉的长城 。 汉长城按墙体和壕沟(壕堑)两种形式修筑 , 其间燧、墩、堡、城连属相望 , 所谓“五里一燧 , 十里一墩、卅里一堡 , 百里一城” 。 遇到敌情 , 烽燧递传 , 日达千里而至长安 。
险要的地理位置以及雄兵、要塞 , 让凉州成为守护长安的坚固屏障 , 也为古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安全保障 。
经济发达的富庶之地
西汉占据河西走廊之后 , 逐步开始在河西四郡屯田 。 《汉书·食货志》记载:“元鼎二年(前115年) , 初置张掖、酒泉郡 , 而上郡、朔方、西河开田官 , 斥塞卒六十万戍田之” , 这是西汉在河西地区屯田的开始 。 《汉书·沟洫志》记载 , “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 , 由于河西一带水资源丰富 , 且土地平整 , 军民屯田的积极性很高 。
凉州是西汉时期最早实行屯田制的地区之一 。 西汉为经营这一地区 , 先后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 把中原地区的贫民迁徙到河西屯田 。 随着移民屯田政策的不断延续 , 到了西汉中晚期 , 凉州的农耕经济规模 , 逐渐超过了传统的游牧业 , 商贸交流不断扩大 ,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日趋接近中原地区 , 凉州一带出现了“民俗质朴 , 政亦宽和 , 上下相亲 , 晏然富殖”的局面 , 汉代也因此而牢牢巩固了凉州 。 凉州出土的数量众多、保存完好、内容丰富、史料可贵的汉简 , 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凉州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
从西汉开始的屯田 , 是凉州历史上第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开发 。 到了东汉 , 凉州的农田水利、教育文化继续发展 。 《后汉书·任延传》记载 , “河西旧少雨泽 , 乃为置水官吏 , 修理沟渠 , 皆蒙其利 。 又造立校官 , 自掾吏子孙 , 皆令诣学受业 , 郡遂有儒雅之士 。 ”与逐年发展的农业相辅相成的是 , 凉州传统的畜牧业仍然十分发达 , 《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武威以西……地广民稀 , 水草宜畜牧 , 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 。
凉州的农牧业经济不断发展 , 为两汉抗击匈奴、远征西域、镇压羌胡叛乱提供了后勤保障及大量战马 , 同时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方便条件 。
中西交流的重要驿站
两汉时期 , 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上 , 武威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驿站 。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 ,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 , 西域和中原交往频繁 , 出现了“胡商贩客 , 日款塞下”“使者相望于道”的盛况 。 西域的农作物胡麻、蚕豆、葡萄、苜蓿等相继传入内地 , 被誉作“天马”的大宛汗血宝马、乌孙马以及西域的音乐、舞蹈、乐器等也传入中原 , 而中原的丝绸织品以及冶炼、开渠、凿井等技术也传到西域 。 一时之间 , 丝绸之路上中外使者、商队络绎不绝 。 来自中原和西域的物产源源不断地行走在丝绸之路上 , 进入河西走廊 , 来到河西的中心凉州 , 再进行中转 , 极大地丰富了西域和内地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 ,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东汉初期 , 凉州的中西交流更加繁盛 , 《后汉书·孔奋传》记载 , “时天下扰乱 , 惟河西独安 , 姑臧称为富邑 , 通货羌胡 , 市日四合” , 大意是姑臧被人们称为富县 , 这里与羌胡通商贸易 , 每天有四次集市 。 用现代的概念来表述 , 那就是一个国际贸易集散中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