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诗文史版中国的土地上原本不生存狮子,为什么会出现艺术形象的炕头石狮?( 三 )


摄诗文史版中国的土地上原本不生存狮子,为什么会出现艺术形象的炕头石狮?
本文插图

避开石狮子神灵的光环 , 从艺术的角度去审视、欣赏它 , 我们的心灵会震颤:美在民间 , 民间艺人是创造大美的人 。 一只只石狮子 , 或骨傲气猛 , 古韵横生;或犷悍张扬 , 霸气冲天;或娴静慈祥 , 神韵俊美;或外拙内秀 , 藏巧藏趣;或遒劲秀媚 , 圆润端正;或无羁无束 , 威猛纵横;或憨态可掬 , 似拙若愚;或活泼天真 , 稚气充盈 , 件件皆有神韵 , 有人的血肉之躯 , 神的圣洁灵光 。 抚摸 , 可以和它亲近;对视 , 可以与它进行情感交流 。 这些深居荒野山乡、平民农户家中的精灵 , 件件都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 是名不见经传的民间艺术家精思巧构、鬼斧神工雕刻的奇趣、高古的艺术奇品 。
我们解读绥德炕头石狮子 , 会奇妙地发现:它的造型艺术与陕北剪纸、陕北汉画像石等民间艺术有先天的血缘关系 , 或空灵或充盈 , 或简洁或洗炼 , 或以石取势 , 或就势造形 , 皆具显著的地域特征 , 明显的民艺特色 , 浓厚的本源文化气脉 , 把俗文化和雅文化有机相联 , 把神灵信仰与生命要义血水相融 。 它没有寺庙道观石狮的庄严 , 村头道边望狮的凶猛 , 公园广场石狮的俗媚 , 它是头顶神的桂冠融入平民百姓家中的一员 。 炕头石狮子 , 以其独具的神态、形态代表着天地精神 , 表达着绥德人对宇宙人生深邃而独特的认识和解读 。
摄诗文史版中国的土地上原本不生存狮子,为什么会出现艺术形象的炕头石狮?
本文插图

炕头石狮子土生土长在绥德这块地老天荒的神秘土地上 。 这块曾产生过神话的土地上产生的艺术奇葩 , 首先是神灵 , 然后才是艺术品 。 绥德延家岔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上狮子的图像证明 , 狮子的形象在那个时代已在民间映现 。 民间工匠绝大多数没有见过狮子的真面目 , 他们创作靠的是神咒一样的一句口诀:“十斤狮子九斤头 , 两只眼睛一张口” 。 抓住狮子鬣毛凸眼 , 阔口獠牙 , 硕大的头颅 , 坚实的前躯和机灵的身肢特点 , 凭藉信仰的虔诚 , 想象的丰富 , 雕技的神工 , 让冰冷的石头化生出形态各异 , 夸张多变 , 似狮非狮 , 神似貌离 , 神形兼备的圣灵石狮子 。 民间工匠随心所欲 , 神思妙想创造出的艺术品 , 或拙或稚 , 都充满真朴 , 充满神妙 。
绥德炕头石狮子子 , 是乡野卑贱工匠以写意的神笔 , 在石头上描绘出的艺术佳品 , 散发着黄土地的芬香 , 体现出“大巧若拙”“恬淡为上”的朴素美、纯真美 。
绥德炕头石狮子 , 是中国本源文化的活化石 , 是莽莽黄土高坡上吼出的一曲生命赞歌 , 是中国民间艺术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 , 实乃中华一绝 。
摄诗文史版中国的土地上原本不生存狮子,为什么会出现艺术形象的炕头石狮?
本文插图

炕头石狮子
李贵龙 , 陕西绥徳县人 。 现系中国汉画研究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 榆林市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 , 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审专家 , 绥徳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 绥徳县黄土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 《文化绥徳》执行主编 。 先后撰著出版了《绥徳东汉画像石》《绥德汉代画像石》《绥德汉画像石》《石头上的历史——陕北汉画像石考察》等 , 其中《石头上的历史——陕北汉画像石考察》作为大学生自选教材 , 被推荐登录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