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工程』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30岁了 改写无数人的命运点亮无数梦想与未来

新华每日电讯采访人员周畅、吴慧珺、陈诺、刘方强
【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30岁了】你可能还记得 , 那双饱含"我想读书"渴求的"大眼睛" 。
但你可能不知道 , 距离"大眼睛"苏明娟家乡20多公里 , 就是我国第一所希望小学的所在地 。 改变"大眼睛"们命运的希望工程 , 正是从这里"萌发" 。
19日 , 全国首个希望小学--安徽省金寨县希望小学迎来了30岁生日 。
1990年5月19日正式落成的它 , 如一粒种子 , 在大别山深处"破土":30年来 , 它见证了孩子们走出大山 , 走向希望;它和两万多"兄弟姐妹"一起 , 改写了无数人的命运 , 点亮了无数梦想与未来 。
『希望工程』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30岁了 改写无数人的命运点亮无数梦想与未来
文章图片

上图为1994年拍摄的希望小学全貌(资料照片);下图为2019年9月3日拍摄的金寨县希望小学(无人机照片 , 新华社采访人员张端摄)
祠堂里长出来的"希望"
【我国第一所希望小学 , 如今已是拥有两个校区、多栋校舍、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标准化操场的现代学校 , 有教学班38个、学生近2000人】
【『希望工程』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30岁了 改写无数人的命运点亮无数梦想与未来】下午2点 , 是金寨县希望小学元老级教师余淦的数学课 。 他走进教室 , 轻车熟路地打开"班班通" , 在电子白板上播放起课件 。 此时 , 30年前那块斜靠在墙上的木质黑板冷不丁地"撞"入脑海 。
余淦从1983年起就在这里任教 。 初建的学校设在彭氏祠堂里 , "窗户没有玻璃 , 都是拿纸糊的 。 一到阴雨天 , 没有电灯 , 教室黑漆漆的 , 漏雨再正常不过 。 "余淦说 , 一块木质黑板、两三支粉笔便是所有教学器材 , 长桌长凳上三五个学生并排而坐 , 写字时得小心翼翼避开桌面上开裂的长缝 。
『希望工程』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30岁了 改写无数人的命运点亮无数梦想与未来
文章图片

金寨县希望小学的前身--彭氏祠堂(资料照片)
除了教学 , 余淦还有个"艰巨"的任务--清点学生 。 "开学时往往就会少几个学生 , 上到中途也有学生突然就不来了 , 我们就要挨个去学生家里找 , 基本上都是因为家庭困难上不起了 。 "余淦还清楚记得 , 许多家庭都是靠卖鸡蛋、卖柴火来一点一点凑齐学费 。
『希望工程』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30岁了 改写无数人的命运点亮无数梦想与未来
文章图片

拼版照片上图:1991年5月 , 余淦在金寨县希望小学图书室里辅导学生兴趣小组(新华社采访人员张曙光摄);下图:5月14日 , 余淦在金寨县希望小学的教室授课(新华社采访人员韩晓雨摄) 。
金寨县地处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 , 是全国闻名的将军县 , 被誉为"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 , 红军第25军就诞生在这里 。 然而 , 由于地处偏僻、交通闭塞 , 这里曾是中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 。
"每次看到老师拿本子来收学费 , 我就吓得躲到桌子下面 , 觉得交不起学费怪丢人的 。 "47岁的金寨县希望小学副校长廖桂林说 , 这是她少年时的烦恼 。
其实这也是当时不少地方遇到的共同难题 。 1989年 , 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青基会")发起建立希望工程 , 成为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的基金 。 1990年初 , 青基会捐款4万元 , 省、县、镇配套资金 , 金寨县希望小学正式开建 。
同年5月19日 , 新教学楼启用 , 大家都冲进了新教室 , 孩子们摸着崭新的书桌 , 坐在新的椅子上不想走 。 "那天我在新的水泥黑板上多写了几个字 , 教室里面通了电 , 还配了幻灯机 , "余淦说 , "那些在当时都不敢想象 。 "
30年过去 , 背靠的马头山依旧 , 这所学校不断"生长" , 如今已是拥有两个校区、多栋校舍、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标准化操场的现代学校 , 有教学班38个、学生近2000人 , 教职工近100人 。 校园里一棵从祠堂时代留下来的柏树 , 见证了历史变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