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历史是东汉历史的延伸和改革,是“破”与“立”的终极对决
文章图片
三国的形成是有脉络的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曾经感叹道:“国恒以弱灭 , 而汉独以强亡 。 ”这个看似颠覆常识的逻辑 , 正需要我们对东汉的灭亡加以注脚去分析和理解 。 从这句话中 , 我们基本上可以知道 , 东汉的灭亡并不是东汉的国力已经凋零 , 而是其内部组织结构已经混乱不堪、难以运转了 。 这就好比一个人 , 身在壮年 , 却暴病而亡;也好比一个公司 , 还在盈利 , 却突然破产 。 其中缘由 , 引人深思 。
历史是一脉相承的 , 我不能了解前因 , 就注定不能得到后果 。 对于三国时代那扑簌迷离的局面 , 如果不能从东汉灭亡的根源上去寻找突破口 , 其实是很难理解的 。 为何三国为被司马家一统天下呢?为何司马家的晋朝又会出现历史上最著名的门阀政治呢?这些其实都是历史发展的的一种趋势和形式 , 东汉灭亡的内在原因中其实就隐含着后三国时代历史发展的脉络 。
那么 , 东汉的灭亡究竟是因为一种什么样的矛盾冲突或政治逻辑呢?戚宦之争、废长立幼、军阀割据等 , 这些都是一目了然的直接原因 , 但是这些爆发点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唯有抓住事物的根源 , 才能顺藤摸瓜、抽丝剥茧地把问题彻底搞清楚 。 本文旨在梳理东汉的死亡逻辑 。 王莽篡汉动了“刘姓”权威
文章图片
王莽对东汉的影响是无法消除的
在封建社会 , 我们永远不能忽略一个背景 , 那就是“君权神授”的思想根深蒂固 。 这是皇权巩固统治的基础逻辑 , “天命所归”比任何说教和捆绑都管用 。 这是因为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并不发达 , 文化发展并不兴旺 , 人们习惯把未知的、高端的问题交给上天去主宰 。 所以 , “天命”历来是争夺皇权的最佳突破口 。
西汉王朝末年 , 当时舆论普遍认为“刘氏天命已去”、“一姓不能再受命” , 所以王莽身为外戚 , 依靠自己数十年的实力积累和名声包装 , 才能轻而易举地篡汉自立 。
但是 , 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 ,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取代坏人的人一定就是好人”的逻辑 。 所以 , 取代“刘姓”汉朝的王莽也并不是什么老百姓心中的明君 , 登基后 , 各种激进的改革措施 , 不光得罪了豪强也把小民再次推进了水深火热之中 。
文章图片
刘秀重建东汉政治秩序
天下再次大乱 , 有了对比更有了伤害的人们 , 终于又开始“人心思刘”了 , 各地刘氏宗亲纷纷打着“光复汉朝”的旗号起兵 。 最后是那个号称“位面之子”的刘秀只花了三年时间就重新统一了汉朝 , 史称“东汉” 。 刘秀的这段历史也被称为“光武中兴” 。 名为中兴 , 实同开创 。
表面上看 , 刘姓江山转了一圈还是回到了刘姓人手里 。 无非就是多了一个小插曲而已 , 但正是这个插曲 , 成了汉朝政权一道十分严重的裂缝 。 因为“皇帝必须姓刘”的信念已经在老百姓心中开始动摇 , 这种破坏力不明显 , 但是很恐怖 。 说明东汉政权的统治根基已经被松土过了 , 其上层建筑的倒塌的风险性无形中无限增加 。 宗室权力真空埋下了祸端
文章图片
刘秀其是也很无奈
封建社会的皇权看起来至高无上 , 实际上很多时候也身不由己 。 民心的拥护、大臣的支持、宗室的守护 , 这些都是皇权的安全框架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 而光武帝本支的舂陵刘氏 , 在战乱中损失惨重 , 光是在“小长安之战” , 就战死了几十口人 , 包括刘秀的二哥刘仲在内 , 他的大哥刘縯早被刘玄所杀 。 等到刘秀称帝后 , 已经是孑然一身 , 势单力薄 。
皇帝固然是“孤家寡人” , 但这就像高空中走钢索的人一样 , 脚底下钢索少了、细了 , 总会感觉不安全 。 所以古往今来的政权一旦建立起来 , 首先考虑的就是它的安全逻辑 , 在这个逻辑中 , 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一直被视为最稳定、最可靠的支撑 。 形单影只的刘秀在登基以后 , 面对这种势单力薄的缺陷也是心生忧虑 。
自己的同宗兄弟已经死伤大半了 , 其他原西汉王朝的刘氏后裔 , 又与刘秀血统疏离 , 与其说不能保证是否心甘情愿地辅佐自己 , 还有可能利用血统优势对自己的地位进行合法性挑战与威胁 。 所以刘秀在搭建自己的政治班底时 , 不得不面临一个重组的问题 。
虽然东汉王朝依然承认西汉皇族后裔的宗室身份 , 却绝对不敢、也不能“一视同仁”地厚待其他刘姓后裔 。 刘邦在“白马之盟”之时曾定下“非刘不王”的规矩 , 但这个规矩还有一个逻辑就是不等于“是刘皆王” 。
文章图片
外戚政治即将展露头角
东汉时期由于刘秀本族的宗室人才和势力衰减 , 导致了汉朝皇室和士族之间的政治平衡局面被打破 。 从皇帝的帝王之术来讲 , 一方势大 , 必然要扶持另一方新的势力来与之形成新的平衡 。 皇室宗亲对于刘秀来说已经基本上靠不上了 , 他最能相信的首选自然是外戚了 。
东汉开国功臣 , 大多出自河南、河北等地的地方豪强 , 他们在各自的本土和领地郡实力雄厚、根深蒂固 。 从豪强们对“度田令”的坚决抵制中 , 刘秀也看出了这种失衡的政治局面已经导致豪强们尾大不掉了 。
面对豪强反抗度田、盗贼四起、州郡纷乱的现状 , 刘秀最终决定废掉本无过错的长子刘彊 , 改立刘庄为太子 , 一来刘庄的英明果决在刘秀看来更合适平乱 , 二来刘庄的母亲阴丽华也更得刘秀的欢心 。 刘疆秉性谦冲 , 在刘秀看来难当大任 , 而且刘秀对刘疆的生母郭皇后也没有什么太深的感情 。
后来 , 汉明帝刘庄继位之后 , 果然使用了铁血手腕 , 但是针对的对象却不是那些尾大不掉的功臣、豪强 , 而是刘氏皇族那已经单薄得可怜的宗族势力 。 他用法严峻 , 对那些封王的兄弟们严厉防范 , 屡兴大狱 , 楚王刘英、广陵王刘荆都被逼死 。 从此 , 东汉完全杜绝了皇族宗室参政的可能 。
这是东汉政治体系中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和漏洞 , 也因此 , 东汉政治步入了一个“戚宦之争”的恶性循环 。 “戚宦之争”的恶性循环
文章图片
汉明帝的的错误性打击让东汉无法回头
从刘秀时期的先天性缺陷 , 到刘庄时期的错误性打击 , 东汉皇族彻底被挤出来政治圈外 。 剩下的那些外廷文武大臣都是地方豪强、世家大族出身 , 失去制约的他们如狼似虎一般 , 让皇帝也要心生畏惧 。 因此 , 皇室为了拉拢大臣、分化势力、缓和矛盾 。 不得不通过联姻豪强、扶植内廷势力(母后、外戚、宦官)来巩固皇权 , 维系统治 , 这种引鸩止渴的政治方式成了东汉中后期永远无法走出的怪圈 , 也标定了东汉灭亡的必然性 。
身为皇室 , 他们的联姻其实不管从哪个角度去思考 , 都不可能是“海选式”的 , 只能是相对集中式的 。 东汉每次选择皇后 , 基本上都被阴氏、樊氏、邓氏、马氏、宋氏、梁氏、窦氏这些与国家政权休戚相关的元勋功臣世家所垄断 。 这些贵族女子从小耳濡目染、家学渊源 , 几乎与生俱来就具备丰富的政治素养和宫廷斗争手段 。
皇权的控制力逐渐衰退 , 后宫的争斗却越来越激烈 。 那些后宫佳人为了其背后所代表的家族利益 , 很时候甚至不惜把皇帝本人都视为斗争工具 , 这种混乱的宫廷生活不光破坏力皇权的稳定成长 , 甚至连皇帝的身体健康都受到了很大的干扰 。 汉明帝活了48岁 , 汉宣帝活了31岁 , 此后的东汉便开始进入了“短命朝代”的轨道 , 甚至上百年时间没有成年君主继位的怪事都在东汉上演了 。
文章图片
后宫政治逐渐产生破坏力
这种时间的怪状也就给东汉的政治带来了畸形的发展 。 少年天子登基之初不能亲政 , 皇太后利用听政的机会大肆安插家族势力 , 所以东汉中后期 , 几乎每朝每代都有一个标配的国舅大将军 。 等到少年天子长大成人 , 想要夺回皇权 , 却无人可用 , 只能依靠自小随侍身旁、陪伴自己长大的宦官们 。 从此 , 外戚和宦官两大集团的轮流执政 , 就成为无解之轮回 。
随着宦官集团的上位 , 新的矛盾又被引发 。 因为以前的外戚集团在某种程度上是和士族集团很大程度上重合的 , 所以外戚掌权的过程中 , 士族们的抵抗意志并不强烈 。 但是 , 身体残缺、吃相难看的宦官却是一直被士族阶级所轻视的 , 现在风云突变 , 一帮“小人”高居庙堂 , 士族阶级也极度不满 。 而宦官集团也清楚这帮“伪君子”的士族们是看不起他们的 , 所以他们只能利用自身的权力大力扶持寒门家族 , 用来双方对抗 。 这样 , 双方的矛盾也就进一步加深了 。
身为皇帝 , 夹在中间 , 故此而失彼 , 过于偏袒或者打击哪一方都是后患无穷 , 以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为例 , 皇权刻意在士族和宦官之间拉偏架 , 以“党锢之祸”的名义打击了士族集团 , 结果就是彻底激化矛盾 , 令东汉皇权完全丧失了士族集团的支持 。 这种负面影响直到数十年后 , 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时候 , 还在感慨不已——“未尝不叹息痛恨也” 。
“戚宦之争”表面上几乎可以算得上是东汉灭亡的根本原因了 , 但是 , 这并不没有触及到政治的基本逻辑 , 因为中国的政治基本逻辑还是“皇权和士族之间的博弈”、是“集中与基础之间的抗争” 。 政治结构的盲目改革
文章图片
刘璋的益州牧就是他爸建议出来的
这或许是很多人在思考东汉败亡原因时所忽视的一个因素 。
众所周知 , 秦朝时期 , 秦始皇把天下分为了36个郡 , 全国实行郡县制 , 这样的政治体制的设计实际上是超越时代的 , 因为这是有利于皇权集中的 。 到了汉朝 , “汉承秦制” ,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郡国并行制”的缓冲后 , 到了汉武帝时期 , 以非常手段解决了“君主集中制”中“藩王”这颗毒瘤之后 , 中国封建社会才开始名副其实地进入到了“君主集中制”的时代 。 但汉武帝解决“削藩”的问题使用的手段是“推恩令” , “推恩令”虽然效果明显地解决了藩王势大的问题 , 但是“机构”却是越来越臃肿 。
文章图片
汉武帝的“推恩令”对汉朝影响深远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到东汉时候 , 郡以及同一级的国 , 逐渐发展到了九十八个 。 这就是“推恩令”的负面作用 。 越来越多的“郡国”增加了中央的管理面 , 中央政府甚至有时候感觉到有心无力了 。 所以只能想出一个折中的办法:设立刺史 。 具体而言 , 就是将天下的近一百个郡 , 划分为十二个刺史部及司隶校尉部 。 在郡中 , 行政依然由郡太守负责 , 但诸如郡中官员考察、地方风化、稽查捕盗等行为 , 则上归由负责该郡的刺史负责 。
这种“刺史制”其实是解决汉朝机构分散的一个很好的办法 。 但是 , 随着历史的演变 , 很快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 因为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 , 虽然很快被汉朝平定了下来 , 但是也只是被消灭了主力 , 散落各地的“乱匪”依然人数众多 , 这就给各地的治安带来很严重的问题 。 以前郡县自治的情况下 , 各郡、县的首脑都会竭尽全力去剿匪 , 因为这是“各扫门前雪”的责无旁贷 。 但自从设置了刺史之后 , 剿匪的责任就不在于那些太守们了 , 他们也就不愿意“越俎代庖”了 。 而刺史手里实际上的兵权并不多 , 这种“有力的人不出力、出力的人没有力”的错误局面就导致了黄巾起义之后 , 东汉的社会局面一片混乱 。
常江夏刘焉见王室多故 , 建议以为:“四方兵寇 , 由刺史威轻 , 既不能禁 , 且用非其人 , 以致离叛 。 宜改置牧伯 , 选清名重臣以居其任 。 ”
——《资治通鉴·卷五十九·汉纪五十一》
文章图片
刘表这样州牧成了新的诸侯
针对这种情况 , 时任太常的刘焉向朝廷建议:将刺史改为州牧 , 把一州的军政大权全部集中到州牧手里 。 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 , 有利于责权统一 , 便于剿灭黄巾余党 。 但是 , 熟知历史的朋友自然也能一眼看出这个提议的问题所在 , 这简直就是在开历史的倒车 , 这就是一种变向的“分封制” , 也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直接原因所在 。
比如 , 直接断送东汉生命力的董卓当时就是并州牧 。 也许东汉朝廷自我感觉良好地以为 , 至少州牧的任命权还掌握在朝廷手里 , 一切都还在可控的范围内!这只能说明他们并没有后视眼 , 如果他们看到这一幕:三国时期 , 陶谦和刘备私相授受 , 陶谦直接把州牧印叫给刘备 , 刘备就能接管徐州时 , 不知道他们心里作何感想?
“州牧制”的成了东汉灭亡的最后一根引线 , 大汉的政治、军事实力被“顺理成章”地瓜分了 , 大量的政治资源成了那些门阀、世家、诸侯、豪强们的私人财产 。 比如刘焉 , 最后成了益州牧 , 益州后来又传给了他儿子刘璋 , 刘璋最后为刘备做了嫁衣裳 。 复盘东汉灭亡的过程
【三国的历史是东汉历史的延伸和改革,是“破”与“立”的终极对决】
文章图片
按部就班的何进成了东汉灭亡的推手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 , 我们其实可以发现 , 东汉的灭亡只是迟早的事情 , 而且永远注定只能在这个四个方面的围城之中苟延残喘 。 下面我们来复盘这一过程吧:
1、皇室凋零 , 后继无人 。 所以早期流落民间的汉灵帝才有机会重登帝位 。
2、重登帝位的汉灵帝无人可用 , 按照惯例提拔了自己屠夫出身的大舅哥何进当了大将军 , 新的“外戚集团”就此形成 。
3、为了平衡各方势力 , 汉灵帝又重用了身边的宦官 , 以“骞硕和十常侍”的宦官集团也迅速崛起 。 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开始宿命对决 。
4、毫无根基的外戚何进只能启用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士族代表 , 袁绍、曹操等青年才俊顺利登上舞台 。
文章图片
汉灵帝再次成了推波助澜的人
5、汉灵帝没有逃出宿命 , 英年早逝 。 留下大儿子刘辩和二儿子刘协 , 两个儿子背后的政治势力通过两人开始了殊死搏斗 , 宦官集团拥立刘辩 , 外戚集团拥立刘协 , 最后的结果是你死我活 , 后宫董太后和何太后因为各自代表的政治利益不同 , 双双被卷入漩涡 。
6、何进通过袁绍等士族代表的煽风点火、精心策划 , 险胜了宦官集团 ,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 何进并没有把握局势的能力 , 所以召唤董卓(地方军阀势力代表)进京 。
7、胜券在握的何进被士族代表逼着要斩草除根 , 却又被人出卖 , 被狗急跳墙的十常侍乱刀捅死 。
文章图片
袁绍才是幕后布局的人
8、看到一切按照计划进行的袁绍们 , 宣董卓进京 , 准备收拾残局 。
9、手握实权的董卓根本就不管不顾 , 彻底撕破了君臣之间的脸皮 , 东汉名存实亡 。
10、辛苦布局的士族代表们 , 一看辛苦到头 , 都是为董卓做了嫁衣裳 。 纷纷逃出京城 , 举兵讨伐董卓 , 三国乱世就此来临 。
通过这样的层层梳理 , 我想大多数的朋友或许会对三国局面的形成有了更理性的认识了 , 这也是我为什么说袁绍一直是三国历史中被严重低估的一个人了?也足以解释曹操为什么一直致力打击士族阀门了?(曹操是宦官之后 , 不被士族真正接受)也会想清楚荀彧为何对曹操那么重要 , 他们为什么是合作关系而不是君臣关系了;更能明白诸葛亮所支持的蜀汉要恢复汉室的难度有多大了?司马家族为什么能够最终顺利摘取曹魏的成果了?甚至晋朝为什么会形成门阀政治局面了?总结:东汉是“土崩”还是“瓦解”了?
文章图片
东汉的灭亡是大势所趋
“土崩”和“瓦解”两个概念是由《汉书》里一个叫徐乐的人提出并区分的 。 “秦之末世是也 。 ……由民困而主不恤 , 下怨而上不知 , 俗已乱而政不修 , 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 。 此之谓土崩 。 ”“七国谋为大逆 , 号皆称万乘之君 , 带甲数十万 , 威足以严其境内 , 财足以劝其士民 , 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 , 而身为禽于中原者 , 此其故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 。 当是之时 , 先帝之德未衰 , 而安土乐俗之民众 , 故诸侯无竟外之助 。 此之谓瓦解 。 ”
这两个概念在我们今人眼中看来 , 似乎没有什么差别 , 或者差别不大!但是按照徐乐的描述 , 其实还是有区别的 , 用通俗一点的语言来概括一下 , 就是:“土崩”是从底层垮掉了意思 , “瓦解”是从中间层开始断裂的意思 。
文章图片
不同的人 , 逻辑方向是不一样的
很明显 , 东汉的灭亡其实就是一种“瓦解” , 黄巾之乱其实并没有让东汉“土崩” 。 纵观三国的军阀混战 , 除了刘备等寥寥几人 , 你会发现 , 其余都是体制内的官僚 , 如曹操、袁绍等 , 他们很早就在朝廷内任职 。 说白了 , 他们争夺天下 , 实际上就是“内乱'、“造反”、就是私事公办 。
这也是三国混战近百年方能统一的原因之一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根据地 , 期间大部分的战争都只是局部战争 , 胜败与否 , 无伤全局 。 这和秦末的起义不一样 , 秦末属于瓦解 , 各地都处于重建状态 , 都是权力真空 , 所以一方面应者云集 , 一方面又根基不稳、一击即溃 。
当然 ,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理解本文的逻辑 , 我将以这样的比喻作为文章的结尾:东汉就好像一家强大的公司 , 由于自身运行上有很多漏洞 , 明明还有盈利能力 , 但是却随时都要破产的危险 。 公司的核心骨干老员工们 , 为了自身的利益 , 打着帮助公司度过危机的幌子 , 以公司的名义大肆地在外面揽私活 , 他们其实并不在乎公司的死活 。 只有小部分人 , 觉得这样的公司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 想要重新创立一个新的公司 , 可是那些还指望着公司来谋利的人 , 却不会答应 。 于是 , 新一轮争斗也就此开始了 。
三国的历史也就是这样开始的!
推荐阅读
- 通达信精选指标:价位时空主图,画线战法是技术派的核心内功
- 疫情冲击经济,第一个“破产”的国家出现!今年5次调查自华产品
- 美国用“核试验”来恫吓中国“核裁军”,那是赤裸裸的核讹诈
- 寂然单排134连胜,队友却全程挂机,赛后寂然发现挂机队友的一个秘密
- RNG新上单暴露了?绿毛小明聊天记录曝光:记得照顾好我们的兄弟
- 三国杀:卡牌是否应该“界限突破”?且看这版「界闪电」设计如何
- 下周开始,缘分跟桃花邂逅相遇,迎来幸福爱情的四生肖,恭喜脱单
- 情商高、会说话,相处起来很舒服的星座,走到哪里都受欢迎
- 笑起来超迷人,却不喜欢笑的星座,摩羯上榜
- 十二星座里,翻脸比翻书快,特别爱作的4个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