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闻焦点传扬“三国”那段历史 陈寿与罗贯中谁的影响更大( 四 )


北宋政权上承五代 , 进而消灭割据诸国 , 情况与曹操略同 , 所以司马光作《资治通鉴》沿陈寿先例 , 改尊魏为正统;
但到金国铁骑南下 , 南宋偏安以后 , 朱熹作《通鉴纲目》 , 又一反司马光的看法 , 跟习凿齿一样 , 为推祟汉族政权的地位 , 仍尊蜀汉为正统 。

博闻焦点传扬“三国”那段历史 陈寿与罗贯中谁的影响更大
本文插图

罗贯中生于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元代末年 , 他与张士诚农民起义军有较深瓜葛 , 传说“有志图王者” 。 他以蜀汉为正统 , 是为抒发恢复汉族为主的政权的抱负 , 这和当时受压迫的汉族人民的愿望是一致的 。
可见 , 提出以蜀汉为正统 , 都是在民族斗争激烈的时候 , 是用它象征汉族政权作为斗争的武器 。
但罗贯中以蜀汉为正统 , 是和习凿齿、朱熹所标榜的正统思想有本质差别的 。 后者是为维护东晋和南宋政权的统治 , 前者却反映了人民的愿望 。
《三国演义》中 , 刘备和汉室属于远亲 , 他还是编织草鞋出身 , 为何罗贯中唯独推崇他?书中通过周仓之口 , 说出了真正意图:“天下土地 , 唯有德者居之 。 ”
这种“唯有德者居之”的主张 , 是符合人民的愿望的 。
罗贯中曾从事过民族反抗活动 , 深知人民的愿望所在 , 他在《三国演义》里宣扬“拥刘反曹”的思想 , 就不足为奇了 。
《三国演义》’问世几百年来;刘、关、张和诸葛孔明等英雄形象 , 一直活跃在人们的心里 , 成为人们祟拜的偶像 。 而曹操作为书中阴险诡诈的典型 , 则一直被人们所憎恶 。
元康七年(297年) , 陈寿病逝后 , 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人上书说:“从前汉武帝下诏令说:‘司马相如病危 , 可派人去取回他的著作 。 ’使者得到了司马相如遗留的书籍 , 内中谈到帝王祭拜天地一事 , 武帝大为惊奇 。 臣等认为 , 已故治书侍御史陈寿所著《三国志》 , 书中多有劝诫之言 , 阐述前人的是非得失 , 对今世的教化大有裨益 , 尽管文辞不及司马相如 , 但质朴实在 , 恳请陛下采录其书 。 ”
惠帝于是诏令河南尹、洛阳令派人去陈寿家 , 抄写其书 。
陈寿的《三国志》是纪传体断代史 。 其中 , 《魏书》三十卷 , 《蜀书》十五卷 , 《吴书》二十卷 , 共六十五卷 。 记载了从公元220年(魏文帝黄初元年) , 到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60年的历史 。
陈寿是晋臣 , 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 , 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 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 , 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 , 没有纪 。 记刘备则为《先主传》 , 记孙权则称《吴主传》 。 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明显例证 , 也是《三国志》的明显特点 。
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 , 实际上秉承公正纪史的准则 , 对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 , 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 , 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 , 互不统属 , 地位是相同的 。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 , 与前三史一样 , 也是属于私人修史 。 《三国志》书成之后 , 受到了好评 。
陈寿文笔流畅 , 叙事简略 , 内容很少重复 , 记事翔实 。 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 , 为历代史学家所尊崇 。
《三国志》也有其不足之处 。 其最大的缺点 , 是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 , 受到了历代史学家批评 。 另外 , 全书只有纪和传 , 而无志和表 , 也是一大缺憾 。
其四 , 比起《三国志》罗贯中在小说中成功塑造了一批历史人物的鲜活形象 。
陈寿在史书中 , 只是忠于事实记载了三国时期主要人物的生平特点及事件 , 往往都是寥寥几笔而过 。 但罗贯中则在小说里重点描写、刻画了众多人物 , 使之活了起来 。
《三国演义》卷前“三国志宗僚”一栏 , 罗贯中所开列的人物----蜀汉方面 , 上自刘备下至黄皓 , 共104人;曹魏方面 , 上自曹操下至陈登 , 共242人;孙吴方面 , 从孙坚、孙权至刘赞共131人 。 三方总共477人 。 这只限于帝王后妃、文官武将 。 而农民起义头领 , 以及渔樵耕牧等下层人物 , 都还没算在之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