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春山》何大草向盛唐致敬

王维■《春山》何大草向盛唐致敬
图片

何大草
王维■《春山》何大草向盛唐致敬
图片

少年何大草曾在一部反特小说中 , 读到一句被特务当成接头暗号的“空山不见人” , 感到莫名恐怖 。 虽然当时还不知道作者出处是谁 , 但诗句本身那种空灵、神秘的色彩 , 却成了一颗种子 。
之后的生命历程中 , 何大草爱上了王维 , 读了三四十年王维的诗 。 他试图看清王维 , 但总觉得隔着雾雨 , 看见的是背影 。 有一些问题 , 一直得不到确切答案 。 比如王维为什么要在盛世隐居?又为何没有出家 , 他为什么总选择下策 , 他要的到底是什么?
对于王维的想象
2014年秋 , 何大草与朋友们一起 , 自驾去了一趟终南山 。 从成都到蓝田 , 去见他心心念念许多年的辋川 。 因为那是唐代大诗人王维 , 生命最后一年隐居的地方 。
“探寻”王维的路上 , 秋雨绵绵 , 在终南山的山谷里 , 何大草抚摸着王维当年种下的那棵树 , 好像亲身体验到了王维曾经呼吸过的空气 。 回成都之后 , 他用两年的时间来构思一篇写王维的小说 , 并用4个多月反复修改 , 这就是《春山——王维的盛唐与寂灭》 。 《春山》在《小说月报·原创版》2018年第8期上发表 , 2020年5月 , 单行本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
王维的生平事迹 , 确凿的史料很少 。 有的阶段甚至是空白 。 诗文能提供的信息也极为有限 。 为王维作传的学者们 , 都感到很棘手 。 但这恰好给文学虚构留下空间 。 何大草没有给王维的一生作传 , 而是单单截取王维购置辋川别墅度过的生命最后一年 , 动用他多年读王维的收获 , 发动文学的想象 , 用谈话 , 用场景 , 探索王维晚年的内心世界 。 那么多细节、对话是如何虚构出来的呢?这对何大草并不困难 , “当我每一天打开电脑的时候 , 我觉得我就生活在辋川 , 生活在山谷里边 , 我和王维一起衰老 , 经历着每一天的生活 。 ”
对王维情有独钟
王维的诗歌很空灵 。 写王维的小说 , 也不能太沉重 。 何大草在《春山》中 , 文笔始终保持在一种淡淡的气氛中 , “早饭才过一个时辰 , 太阳亮堂刺眼 。 农人都在田里春耕 。 有几声鸟叫 , 到处都安静得很 。 ”这样的句子在这篇九万字的小说中 , 时时遇到 。
唐代大诗人多 。 李白杜甫王维三足鼎立 。 有人更爱诗仙 , 有人倾慕诗圣 。 但何大草对王维更情有独钟 。 “我觉得李白就是一个像黄钟大吕这样的一个人物 。 杜甫就像一棵树 , 不断地在落叶 , 无边落木萧萧下 。 而王维呢 , 我觉得是代表最精致、最脆弱的那样一种天才 。 在我越来越年长的时候 , 发现了一些朴素的东西 , 一种精致的脆弱 , 虽然脆弱但又带着一种不朽之美 。 我写这个小说 , 字字句句在向盛唐致敬 , 也是向王维致敬 。 ”
作为小说家 , 何大草的《刀子和刀子》 , 被导演吕乐拍成电影《十三棵泡桐》 , 获第19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 比起写残酷青春这样的现实题材 , 何大草对历史小说的青睐更是久远绵长 。 1983年 , 从川大历史系毕业的何大草发现 , 被遗忘的远比被书写的 , 更神秘和更耐得起咀嚼 。 这也成为他以小说写历史的出发点 。 “在历史大架原貌下 , 在历史空间比较自由游走 , 合情合理地用文学适当虚构、演绎历史 , 可能会让历史散发出更大的意思来 。 ”
对话何大草
借绵绵秋雨 走进王维的诗和晚年
封面新闻:去终南山寻访王维隐居地 。 秋天的旅途很诗意 , 更何况是寻访自己喜欢的诗人 。 北方的自然 , 风物 , 季节 , 是不是很大地帮助你更贴近王维那些诗的由来?除了写成一部小说 , 其他还有哪些收获感受?
何大草:旅途中一直在落雨 , 但北方的宽阔还是很动人的 , 南依秦岭 , 面朝关中平原 , 一派古意苍茫 。 山体高大 , 山谷幽深 , 雨水让景物有些模糊 , 但反而拉近了我与王维的距离 , 他写下的诗里 , 秋雨是个常态 , 正好借秋雨走进他的诗和晚年 。 比收获一部小说更重要的是 , 我更清晰意识到 , 我作为小说家 , 此后的路要如何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