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谣谚展现的,难道不正是最真实的东汉社会情境吗?

序言:谣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生疏 , “谣”和“谚”在其字面本身的意思上是有区别的 , “谣”相当于一种韵文 , 它是一种民间口头话 , 没有任何伴奏的 。 “谚”相当于一种韵语 , 它具有民间口头性 , 通俗易懂 , 更在民间广为传播 。 在其内容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 两者反映的都是民间事物 , 但是“谣”具有更浓的感情色彩 , 而“谚”更注重发现生活中普遍发生的事物 。 “谣”更多的是对具体一件事发表议论 , 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和针对性 , “谚”则更重视普遍发生的 , 有一定经验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事物 。 “谣谚”整体就是由大众一起创作的 , 篇幅较短但是意思明确的一种习语 。 在魏晋前六部史书中 , 《后汉书》一书中对谣谚的引用最多 , 也让我们更多的探究到东汉的真实生活情境 。
后汉书一、《后汉书》中的政治谣谚
中国古代的谣谚形式多样 , 作用也不同凡响 。 统治者需要了解民众的心声 , 解决民众的诉求 , 更好的进行统治 , 就需要进入到民众的生活中 。 而谣谚 , 这是由民众生产的 , 更多的包含他们的心愿 , 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 以及对政治统治的看法 。 一位清廉的、为人民着想的领导者 , 走进人民的生活中必不可少 , 而人民的产物便是社会最真实的反映 。
《后汉书》中有大量的谣谚 , 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了东汉政治风貌 。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 国家层层管理 , 如同一个金字塔形 , 最高地位的是皇帝 , 然后是各类部门 , 各类官员 , 如果想要国家稳定 , 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各司其职 。 最能融入到人民的也最能让人们了解 , 所以基层官员对人民生活了解更全面 , 人民更多的也从基层官员行事作风来判断政治风貌 。 政治谣谚从基层官员为本体出发 , 反映当时整个的政治风貌 。
《后汉书》谣谚展现的,难道不正是最真实的东汉社会情境吗?
文章图片

东汉文铅饼
1、歌颂型政治谣谚
政治清明对百姓而言是莫大的幸福 , 在他们获得美好生活之时 , 更有了赞美的对象 , 这是皇帝对于官员行政考评的依据 , 也是史书记载和后人评价的依据 。 造福人民、安民惠民的官员正是人民称赞的对象 。 一些官员为了满足人们的吃穿需求 , 重视农作物的生产和纺织产业的建立 , 这是从人们物质需要上来造福于人 。 比如渔阳太守张堪 , 他不仅率军打仗 , 为人民谋求生活的安定 , 更重视农作物的生产 , 百姓对他予以歌颂“桑无附枝 , 麦穗两岐 。 张君为政 , 乐不可支”这正是人民对于感受到幸福的表达 。
随着经济的发展 , 闹市逐渐变的繁华 , 这时人民的安定成为重要问题 。 在东汉时期 ,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 在人口众多的地方 , 晚上的娱乐行为也逐渐增多 , 而这时候 , 火便成为各地方管理者的关注对象 , 一些官员提出晚上禁止出行 , 让百姓非常的厌烦 , 但是当廉范管理的时候 , 改掉了这些制度 , 他让人们提前贮备大量的水 , 以防止不时之需 , 这时候也就不怕这些危险的发生 。 而这位官员 , 便得到人们歌颂性的谣谚 。
《后汉书》谣谚展现的,难道不正是最真实的东汉社会情境吗?
文章图片

“诵”好官的谣谚
2、贬低型政治谣谚
有好的便有坏的 , 人民的歌颂是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喜悦与感激之情 , 而贬低 , 更多的是他们对当时社会的心愿和期待 。 一些人把当官当成一种责任 , 而也有很多无所作为的人 , 他们把这当作一种荣誉和享受 。 而老百姓的眼睛是亮的 , 他们可能缺少胆量去举报 , 但是他们懂得发泄 , 用一些属于自己的方式 , 在发泄这种不满的时候 , 又加入一些幻想 , 希望这种现象可以得到改善 。
在政治上 , 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 一些人不懂装懂 , 他们展示着自己的地位却没有什么成果 。 崔方毁坏水利工程 , 许杨修建堤坝 , 这两个人 , 一个被百姓抱怨 , 一个被百姓赞誉 , 形成鲜明的对比 。 还有一些官员 , 行事心狠手辣 , 让百姓非常害怕 。 东汉时有一位吏官非常残酷 , 百姓为他作了一句谚语“虏来尚可 , 尹来杀我”由此来表现这个人的凶狠 。 不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官员 , 在百姓的口中都有所评判 , 所以谣谚也是历史中腐败和昌盛的记载 。
《后汉书》谣谚展现的,难道不正是最真实的东汉社会情境吗?
文章图片

“讽刺类谣谚
3、预言型政治谣谚
在封建社会 , 谣谚的出现也带有一定的目的性 , 一些谣谚也是一种预言 , 人们会从谣谚中发现一些没发生的事 , 然而这在历史后期会变为现实 , 也有人将它称为妖言 , 这是政治成败的走向 , 也是在政治中为人们传输一种美好愿望或者引起混乱的一种手段 。 当时神的信仰比较强烈 , 而人们的分辨意识也是模糊的 , 所以 , 这些谣谚很容易引起人们情绪的变化 , 也很容易影响历史的走向 。
在一个王朝结束的时候的谣谚更能被赋予这一层色彩 , 是谋权篡位者的成功还是奋起反抗的起义者成功 , 民众都会用谣谚的形式进行猜测 。 元帝时期有人用谣谚暗示会有人作乱 , 汉朝王室危在旦夕 , 巧合的是 , 这个谣谚在成帝建始二年得以应验 。 后期也有许多在谣谚中应验的事 。 而这些谣谚的出现也反映着民众对于国家政治的关注 。
《后汉书》谣谚展现的,难道不正是最真实的东汉社会情境吗?
文章图片

谣谚中的荧惑星二、《后汉书》中的品评谣谚
不论是在哪一个朝代 , 对一个人的评价是人们离不开的话题 。 人物品评类的谣谚 , 更是表现一个人品质的重要特征 , 而且也能够表现出当时人们注重的社会风气和人物类型 。 如果当时更多地是关于人文学士的谣谚 , 那么社会上的人更注重文学知识 , 如果是评价人物的道德品质 , 那么人们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精神风貌 , 如果政治人物更多 , 那么社会上较关注的是统治者的行为和社会的变化 。 品评谣谚更多的让人们看到当时人物类型 。
1、人物学识品评
对于学识的品评更多的是对知识分子 , 当时社会儒学盛行 , 人们便更多的运用对比的手法对一个人进行赞美 。 一个人的学识高低不能仅仅单凭知识的储存 , 还需要获得外界的认同 , 这对儒学分子来说是极大的推崇 。 这些人获得赞美一些是由于著作 , 还有更多的是因为能力全面 , 比比皆通 。 人们的赞美有直接的 , 也有用间接或运用比喻 , 或者进行对比 , 从侧面表达对一个人的欣赏 。
在谣谚记载中 , 有许多对于人物品评的谣谚 。 例如有个人叫井丹 , 他从小就非常好学 , 对于儒学他五经都通 , 而且他性情也好 , 不攀附权位 , 老百姓便以谣谚来赞美他学识高 , 喜欢谈论经学 。 这是直接赞美的 , 也有运用间接赞美的 。 例如这样一个故事 , 将军黄甫规辞去官职返回家乡 , 同乡的做买卖的一个人也离职回乡 , 他去拜见黄甫规 , 皇甫规没有迎接 , 他便询问皇甫规有没有尝过燕肉 。 没有一会 , 颇有学识的王甫来了 , 皇甫规立马起身迎接 。 后人对这件事议论纷纷“徒见两千两 , 不如一缝掖”这便是用了对比 , 显示了王甫的名声之高 , 也体现当时对儒学的重视 。
《后汉书》谣谚展现的,难道不正是最真实的东汉社会情境吗?
文章图片

《后汉书·王符传》
2、人物德行品评
东汉的人非常重视德行 , 即 , 这个人是否有名节 。 一些人用谣谚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忠义 , 竭尽全力完成一件事 , 还有一些人用谣谚是为了感激自己的知遇之恩 , 对自己有帮助的人给予报答之情 。 在《后汉书》中这一类谣言涉及的非常广泛,赞扬的品质有很多种 , 一些是在面临权力的压迫时敢于反抗的高尚品质 , 还有一些是称赞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品质 。
在前人对一些人物的评价之中民众也会用谣谚来对这些评价表达一定的认同或是反对 。 但是只要是展现了这一个人高尚品质的 , 不论是淡泊名利还是一心向学 , 都是东汉人民认可和赞同的 。 在接近日常生活中 , 人们更多重视的是孝顺 , 还有夫妻之间的义杰 , 这是一些杰出的品质 。 民众将谣谚也用到了他们自己的身上 , 以此来为后人做出楷模 。
《后汉书》谣谚展现的,难道不正是最真实的东汉社会情境吗?
文章图片

“后汉书——沟洫志九”
3、人物才智品评
除了人物的学识和人物的道德品质 , 才能和智慧也是人们重视的一大品质 。 对智慧评价的谣谚并不是很多 , 但是它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亮点 , 不论时代怎么变迁 , 人们对于才能和智慧的关注 , 从来都不会改变 , 所以在《后汉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对于才智特别出众人赞美的谣谚 。 这一些谣谚为我们描绘了在当时那一个混乱的朝代里 , 还有一群高洁之士 , 他们的人格魅力也影响着我们后代人的思想 。
在国家繁盛时期的人们 , 他们渴望建立一番功绩 , 能够有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 但是在乱世的年代 , 大多数人就只希望能够让一家人平平安安 , 在东汉时代老百姓长期处于动荡 , 这时候最大的能力大概就是能够提前预知危险 , 保全自己的性命 。 不论是才智、德行或者学识 , 在人的一生中拥有一个就可以矗立在历史上 , 这也告诉后代人提升自己的重要性 。
《后汉书》谣谚展现的,难道不正是最真实的东汉社会情境吗?
文章图片

《后汉书·杨震传》三、《后汉书》中的预测谣谚
有一种谣谚 , 它具有神秘色彩 , 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来预言一个人的荣辱或者是在政治上的成败 。 它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 。 从这一类谣谚中我们也可以知道 , 谣谚它具有舆论性 , 里边充斥着人们的编撰和想象 。 预测类谣谚是人们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渴望和诉求 。 在古代社会有一种神的理念 , 他们相信人的命运是由天来定的 , 而人自己做不了主 , 但是也坚信 , 所有的命运是可以预测的 。 所以这一种将神灵变得世俗的谣言 , 更加符合人们对未来的心理期望 。
1、对皇权的预测
《后汉书》中涉及一些对于朝代更替和皇权交接的谣谚 , 其中有一些实现了 , 还有一些人们只是当作笑话 。 但从这类谣言中 , 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朝政的不稳定和皇权动荡 , 这类谣言大多数是在朝代更替的阶段 。 除了朝代更替的谣言 , 还有一类是对于皇位交接更替的方向 。 东汉时期皇位的继承 , 非常混乱 , 经常不能正常延续 。 到后期皇位经常让年纪特别幼小的人继承 , 这个时候 , 谋权篡位的现象就增多 , 使得朝政长期动乱 , 一直持续到了东汉的最后时期 。
《后汉书》谣谚展现的,难道不正是最真实的东汉社会情境吗?
文章图片

《后汉书·蓸褒传》
2、对朝臣的预测
【《后汉书》谣谚展现的,难道不正是最真实的东汉社会情境吗?】一个朝代的出现和正常运行 , 不仅需要最高统治者皇帝 , 而且还需要许多能人将士 。 而备受人们关注的便是皇帝之下的 , 能够左右朝政的那一位权贵 。 在历史的更替中 , 当人们见证过更多的朝代发展时 , 也明白那些权利一时之盛的人同样能够掌握当时朝政的时局走向 。 而对于这些人的谣谚 , 他们一方面是对个人的预言 , 还有一些是对于这些人整个家族的预言 , 因为在古代一个人的成就也许带动整个家族甚至群体 。
(1)对个人的预言
对个人的预言 , 大多数是对于当时某一个权威特别大的人的预言 。 这种人的地位虽然比皇帝低于一等 , 但是也许他的权利早已高于皇上 , 并且备受人们的尊重 , 这在当时朝政的走向还有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 所以人们对这一类人的关注就自然而然的比较高 , 对于他们的谣言也会层出不穷 。 在记载中有一个人叫董卓 , 他当时权利非常的高 , 但是统治的时候也蛮残忍 , 让很多人不满 , 于是作了“一人得道 , 鸡犬升天”这一则谣言来表达对他的痛恨 。 最终他被人所杀 , 而且家族也灭亡 , 这也印证了这个谣言的预言性 。
《后汉书》谣谚展现的,难道不正是最真实的东汉社会情境吗?
文章图片

董卓霸京师
(2)对家族的预言
与个人预测不同 。 家人谣言更多的是对于一些持有重大权力的外戚家族 。 在历史上这类家族常常备受皇上的忌惮 , 他想要收复 , 但是却一时难以做到 , 只能逐渐的削弱其权力 。 当这些外戚家族开始对抗皇权的时候 , 社会必定引发一场动荡 , 这时候便会有一些文人将士出来与他们做斗争 。 这些人变成了社会群体上的关注 , 人们常常用谣言来赞美他们 。 虽然人们关注的是一些朝臣的命运 , 但是他们表现更多的还是对朝局走向的关心 。
结语:《后汉书》里边的谣谚为我们展示了最真实的东汉社会情景 。 更多的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 以及对于当时政局动荡的情感抒发 。 这些谣言的出现让我们见证到了历史的发展格局 , 同时也为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榜样 。 一个社会的安定或是动荡 , 都体现在人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 所以与人民生活有关的 , 更能表现出当时社会里边的一些小问题 , 这也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 。 谣谚成为了一个传统 , 在历史上 , 值得我们将它延续和保存 。 虽然有真有假 , 有事件的撰写或是情感的表达 , 但是不论是作为社会的映射还是娱乐的作品 , 都值得人们了解 , 从中寻找更深层次的意义 。
参考文献:
《初学记》
《古今风谣》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