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N正在「去MCN化」( 三 )


MCN正在「去MCN化」
本文插图

所以说 , 不管是成熟的大品牌 , 还是想要通过MCN掘金的新晋品牌 , 都应该了解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变迁轨迹 。 看懂产业、商业、平台和内容的运转逻辑 , 善于使用克劳锐这样第三方机构的服务很重要 。 站在巨人肩膀上 , 才能有更好的洞察视野 。
03 「更平衡」的话语体系
纵向了解行业的趋势变化外 , 我们还需要从横向上观察行业的共性问题和解决方案 。
事实上 , 作为MCN发源地的美国 , 目前正面临行业的集体衰落 。
由于他们的核心逻辑是将PGC聚合在一起 , 通过资本和资源的能力持续盈利 , 所以对YouTube这样的流量平台依赖严重 。
一方面 , MCN对旗下的红人、频道掌控力不足 , 头部做大了有了商业价值就想单飞 。 另一面是 , 随着YouTube的策略调整 , 平台也开始越过机构直接对接红人和频道 , 这加速了头部红人和优质内容脱离低附加值、无资源支撑的MCN 。
尽管中国走出了更细分更专业的MCN , 但困扰是类似的 。
近期的「林晨事件」直接凸显了红人和MCN机构的矛盾 。 不成熟的、附加值低的MCN并不能给红人(尤其像林晨这样的中腰部红人)提供相应的内容、运营和流量支持 , 却在安排与内容调性不符的商业广告上异常强势 。
更大的出圈事件是「口红一哥」李佳琦4月8日的直播取消 , 和小助理的分道扬镳把这些问题推到了台面上 。
这些突发状况都暴露了行业内利益分配不均、人才培养和管理体系的混乱 。 克劳锐这份报告 , 走访了多家MCN机构 , 他们都谈及 , 红人和团队都存在难招、难留、难管理的问题 。
MCN正在「去MCN化」
本文插图

而人才是内容创意的核心 , 优质内容又直接影响流量和变现 , 在这一整条可持续链条上 , 环节关关相扣 。
随着用户审美提高 , 同质化内容泛滥 , 更新频率和内容质量开始两难 。 人手不足意味着打磨优质内容耗费更高时间成本 , 但低频更新会流失粉丝 , 何况好内容还不能等同于直接变现 。
当然 , 从克劳锐对行业多家MCN的走访调研来看 , 行业整体上行 , 一个更规范化、标准化的行业正在形成 。 MCN在红人、平台和资本多方之间的话语权随之提升 , 从而建立一个相对「更平衡」的话语体系 。
第三方专业报告的呈现 , 让MCN价值排行和红人数据表现逐渐透明 。 品牌主在投放 , 平台在抢夺时有了更清晰、直观的判断;而MCN机构和投资方 , 也能在克劳锐这样的白皮书中 , 看到他们的路径分野和潜在价值 。
比如此前资本对MCN多持观望 , 就是认为复制头部KOL的模式并不可靠 , 红人和公司既没有深度绑定也难出第二个李佳琦和薇娅 。 如今这种投资逻辑正在发生变化 。
白皮书显示 , 投资市场开始深挖MCN的红利价值;而现金流健康的MCN机构也更愿意接触资本和其背后的行业资源 。
资本之外 , 平台也在释放有利政策来留住红人和MCN 。
微信视频号的入口位于朋友圈下方 , 黄金位置用来引流 , 公众号也开放了视频原创功能的邀请;淘宝直播对入驻的KOL和MCN没有指定门槛 , 并提供主播培训、淘宝大学之类的培训体系;抖音引入星圈平台帮助机构接单和匹配客户 , 对账号的突发情况24小时快速处理 。
一些平台为了减少机构对公域流量不可控的担忧 , 还鼓励机构和红人经营私域流量 。
这些动作里 , 平台无一不在强调生态和服务的完善程度 , 并对不同垂类、级别的MCN分级管理、提供扶持 , 来保证收入的多样和稳定 。
尽管此前他们对分发渠道有强势占领 , 但如今的发展势能已经微弱改变了其与MCN之间的供需关系 。 谁能生产优质内容 , 谁就更有话语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