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书日课:存留写作时的生命印记——读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校订本

【读书者说】
作者:李成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写作中心讲师)
##著书日课:存留写作时的生命印记——读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校订本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 著 俞国林 校订 中华书局
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 , 梁任公称道王念孙《广雅疏证》说:
石臞七十六岁才着手著此书 , 每日限定注若干个字 , 一日都不旷课 , 到临终前四年才成 , 所以这部书可算他晚年精心结撰之作 。昔郦道元作《水经注》 , 论者咸谓注优于经 。《广雅》原书虽尚佳 , 还不算第一流作品 。自《疏证》出 , 张稚让倒可以附王石臞的骥尾而不朽了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 俞国林校订 , 第346页)
石臞日课有恒如此 , 转可见著书之不易 。“日课”的传统 , 历来为读书人所守持 , 明末复社名士冯京第的《簟溪自课》有这样的规划:“旦明寅 , 温已读书” , “朝明卯 , 念未读书” , “蚤时辰 , 课同卯时” , “禺中巳 , 钞书” , “正中午 , 饭罢临法帖” , “日昳未 , 学射” , “日旰申 , 作诗一篇” , “日暮酉 , 著文一篇 , 大篇以戌继之” 。清儒曾国藩也有“日课十二条” , 更是屡为后来读书人所效法 。梁任公不只在著作中拈出此点 , 他自己实际也是沿承着这一传统 。1910年 , 任公在致徐佛苏的信中说 , 自己有“日间一定之功课” , 包括“临帖一点钟、读佛经一点钟、读日文书一点半钟、课小女一点钟”;到夜间则专注写作 , “每日平均作文五千言内外 , 殊不以为苦” 。
梁任公一生行止语默 , 多可为后人矜式 , 且读书著作 , 效率惊人 。不过 , 因为他不记日记 , 后世对其一天之内的“日课”安排并不很清楚 。有意味的是 , 梁任公尽管不设专门的日记册 , 却习惯夤夜记历 , 将当日所思所为简略记在所读的书眉或者稿本的天头上 , 这其实也是一种个人的起居之注 。在2020年初出版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校订本中 , 校订者俞国林便将任公的稿本眉批迻录在校记之中 , 为读者存留下任公的“日课”史料 , 归并一处 , 颇有可观 。
##著书日课:存留写作时的生命印记——读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校订本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著书日课:存留写作时的生命印记——读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校订本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手稿 资料图片

任公自记著书日课 , 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当日停笔时记起止;二是记文本增删修润;三是记当日待人接物 。例如 , 在《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章《荀子》一节的文末 , 任公注曰:“以上四月十日稿 。”后文《墨子》一节 , 又注曰:“十二日成 。昨日入京 , 本日晚车归 , 从夜九时至一时半成此 。”又后文《淮南子》一节 , 文末注曰:“十三日成 。是日在君、厚生来 , 共晚饭 。休息约二三小时 。”直到十八日午 , “续完本讲” , 最终完成了《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的第二大章 。倘若只是严格地“日课”著书进度 , 尚不能看出岁月人世的留痕 。写作书稿之际的交游、思绪也一并记录其间 , 便在纸面上存留了生命的印记 , 甚至温度 。在《学术史之编著及其他》一节之后 , 任公随记曰:“廿二日成 。本日起甚早 , 晚饭后假寐 , 似感寒 。十二时入浴 , 就寝 。”这些当时的琐事如同一勺海水 , 经过时间的晾晒 , 仍能从中品出沧海烟波的味道 。
任公一生著述丰硕 , 陈达曾回忆 , 兼任《清华学报》总编辑期间请梁启超写稿子 , 不几日便送来了《中国学术的地理分布》 , 令他感叹任公运笔之神速 。黄伯易也提到 , 任公治学勤恳 , 连星期天也有一定工作计划 , 不稍休息 。有时一面在写 , 一面又在答复弟子的问学 。从《学术史》的多处停笔时间的记录里 , 我们亦可以理解“不几日”的背后 , 任公写作的精神之饱满和用功之劬劳 。这些细节 , 更给了读者以时间的缝隙 , 去窥探他何以能够产出如此卷帙汗漫的学术成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