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王浆这项蜂王浆黑科技到底有多牛?

昨天 , 浙江省科协联合都市快报推出的“科技成果科普发布”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架起了直播间 , 科学采访人员和科学家一起化身“科学主播” , LIVE连线、走进实验室、科学辟谣 , 为公众架起科学传播的新平台 。 这是让科技成果贴近公众、公众贴近科学、科学家贴近科普的新尝试 , 也是学术资源科普化的创新 。
这场活动发布了两项新技术——蜂王浆活性蛋白产业化超滤膜分离技术和采用单克隆抗体的快速检测技术 。 简单来说 , 就是颠覆了传统依靠冰冻保障蜂王浆质量的新成果 , 最大程度保存了鲜王浆的活性成分与生物活性 。 采访人员 季韬
连线实验室 看浙大团队如何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这两项新成果的发布人是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教授、博导沈立荣 。
10多年来新的研究发现 , 新鲜蜂王浆中的主蛋白对温度非常敏感 , 由于王浆中各种酶的破坏作用 , 主蛋白在常温下非常容易被降解 。 实验分析证实 , 鲜王浆在40℃下保温7周后王浆主蛋白含量下降了70%以上 。 因此 , 目前国际上要求将鲜王浆和冻干粉产品全程保存于冰箱冷冻状态(-18℃) , 以保障其生物活性 。 但实际上在收购、流通和销售过程中 , 蜂王浆基本处于室温状态的储存、运输工具或货架上 , 难以实现标准要求的-18℃保存条件 , 也缺乏以主蛋白含量为质量指标的快速检测技术 。
如何保证蜂王浆的质量 , 并解决蜂王浆在常温下的保质问题呢?最有效和关键的是研发一种方便快捷的蜂王浆原料新鲜度检测技术 , 保障原料和产品质量;同时将蜂王浆蛋白从鲜王浆中分离出来 , 形成质量稳定的蛋白粉 。
沈教授团队经过10多年的持续研究攻关 , 实现了以上两项关键技术的突破 。
科学辟谣
“激素论”到底是真是假
近年来我国蜂王浆内销市场急剧下滑 , 首次出现内销总量低于外销出口总量的倒挂现象 。 与此同时 , 蜂王浆出口数量却在逐年升高 。
国内大众对蜂王浆的疑虑 ,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来自“激素论” 。 “蜂王浆是雌激素含量很高的补品”“长期服用蜂王浆易导致乳腺癌”“服用蜂王浆容易性早熟”等不实言论大肆流传 , 导致内销市场严重下滑 , 也让蜂农陷入困境 。
昨天的科普发布现场 , 沈教授也用科学数据进行了现场辟谣 。 根据北京市农科院、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及国家兴奋剂及运动营养测试研究中心的检测结果 , 蜂王浆中性激素含量明显低于一般动物性食品性激素含量100ng/g的检测限标准(ng即纳克 , 1克等于10亿纳克) 。
内源性性激素是动物性食品的天然成分 , 是食物中正常的生物活性营养成分 。 2000年 , 北京市卫生防疫站从市售牛肉、猪肉、羊肉、鸡肉、鸡蛋、牛奶等7类17件样品中均检出5种性激素 , 且含量是蜂王浆的数十至数百倍 。
沈教授说 , 如何正确看待蜂王浆的副作用 , 适宜人群和理性摄入量都是非常重要的 。 比如青少年、儿童及婴幼儿、过敏体质者、自身体内雌激素偏高的人不建议使用 。
【科学talk】
问:科学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 , 你理解的科学精神是怎样的?
答:要有科学理想 , 独立思考 , 敢于挑战新事物 。 我一直致力于做科普 , 就是希望国人能更加关注科学技术发展 , 因为科学素养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未来 。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