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儿科“遇冷”,小孩突然不爱生病了?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 , 是一场对全世界的考验 。 它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按下了“暂停键” , 给人们的出行、工作、社交带来不便 。 但换个角度看 , 疫情也倒逼我们做出正向的改变 , 让一些健康、良性的生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
采访人员最近在浙江多家医院调研发现 , 受疫情影响 , 医院的整体业务量下降明显 。 一方面是因为人们担心在病人集中的医院 , 有被疾病感染的风险;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得益于疫情倒逼生活方式的改变 , 勤洗手、出门戴口罩、少去人员密集的地方 , 这些我们从幼儿时期就知晓的“好习惯” , 在这次疫情中得到全面落实 , 爱扎堆、爱围观的“陋习”也在被改变 。
进一步分析医院业务量下降明显的科室 , 不少医院院长都提到儿科患者减少最为明显 , 每逢冬春换季期儿童呼吸道疾病流行的高峰也不复存在 。 这背后是 , 孩子们出门频率减少 , 即使外出也都戴上口罩 , “病从口入”的不少病源都被口罩“拒之门外” 。
儿科“遇冷”还带来另一个层面的反思:过去但凡孩子有点小痛小痒、小咳小涕 , 焦虑的父母会立即带着孩子上医院 , 而且怕基层医院、县区医院看不好 , 要去就去省市级大医院 , 过度扎堆让大医院人满为患 , 挂号、排队、检测、等候……一圈折腾下来 , 本没有生病的孩子在医院可能都被折腾出问题 。 家长过度医疗的就医观念 , 导致儿科资源浪费严重 , 也给儿科医护人员造成压力 。
面对疫情 , 人们减少了外出 , 孩子出现一些小毛病 , 家长首先会想到居家观察 , 尽量不去医院 , 要去则去离家近、人少且方便的社区医院 。 正是在观察期中 , 家长或许就发现 , 只要多喝点水、清淡饮食 , 孩子的小毛病就自愈了 , 社区医生提到的“注重家庭保健 , 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能够预防疾病发生” , 这些原本被家长们忽略的常识也产生了“奇效” 。
公勺公筷的使用和分餐制 , 是疫情期间一种认可度得到提高的文明餐饮方式 。 中国人喜欢围着圆桌、共享一桌美食 , 然而这样的习惯其实暗藏许多风险 , 例如“一人得病 , 全家感染”的幽门螺旋杆菌 , 就会在共餐时恣意横行 , 医疗专家表示共餐制还可能会引起甲肝、霍乱、戊肝、细菌性痢疾、伤寒、肠结核、脊髓灰质炎等多种疾病传播风险 。
【新华每日电讯儿科“遇冷”,小孩突然不爱生病了?】从新冠肺炎疫情中 , 社会得出的一个重要医学经验 , 正是被事实无数次证明的“预防为主” , 特别是预防传染性疾病 , 分餐制、不随地吐痰等是重要的预防方法 。 “餐桌革命”与个人健康息息相关 , 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健康素养 , 正成为百姓自觉践行的行动 , 对于推进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也大有裨益 。 (评论员黄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