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布下决定中国命运的“三颗战略棋子”( 三 )


不料 , 仅仅过了4天 , 即1月31日 , 粟裕的又一封电报发到了中央 。 毛泽东看完电报后 , 一边踱步 , 一边抽烟 。 不一会儿 , 让警卫员把即将动身返回山东的陈毅找来谈粟裕的来电 。 随后 , 中央书记处与有关负责人再次讨论了粟裕的来电 。 这次会议仍然没有采纳粟裕的建议 , 而且中央还立即回电告知粟裕 , 中央派遣南进渡江兵团作战的决心不变 , 并且说渡江时间有可能提前 。
「」毛泽东布下决定中国命运的“三颗战略棋子”
文章图片

不久 , 陈毅从陕北返回华野 , 立即与粟裕进行了一次长谈 。 当陈毅听完粟裕对先依托解放区并集中兵力与国民党在中原地区进行战略决战 , 然后再渡江南下的阐述后 , 认为粟裕坚持的先进行“中原决战”的战略判断是正确的 。 原本想要说服粟裕的陈毅 , 反倒被粟裕说服了 。
1948年4月16日 , 粟裕在征得陈毅同意后又致电邓小平、刘伯承 , 征求他们对先集中兵力与国民党在中原地区进行战略决战 , 然后再渡江南下的意见 。 同时 , 粟裕还同华野部分高级指挥员交换了意见 , 大家对粟裕的先集中兵力与国民党在中原地区进行战略决战 , 然后再渡江南下的设想给予了认同 。
4月18日 , 粟裕再次以个人名义致电中央军委和华东局 。 他在这份长达2800余字、分为8个部分的电报中 , 首先充分肯定了自1947年七八两月我军先后转入外线以来取得的极大胜利 , 接着 , 又详细地分析了华野三个纵队执行渡江南下方案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当前中原战局发生的有利变化 。 他在电文中写道:河流交错、稻田密布的苏浙皖赣地区 , 对于装备较重的第一、四、六纵队的机动作战很不利;大兵团远离后方作战不仅在群众和地方工作上得不到较好的配合 , 而且在补给和伤病员救援上也有许多困难 。 即使率领三个纵队渡江南进后 , 可以调动一部分国民党军队回防江南 , 但估计调动不了敌人在中原战场的主力第五军、第十八军和桂系主力第七军、整编第四十八师 。 中原战局仍然会在比较长的时间内 , 继续呈现僵持局面而难以实现预定的战略意图 。 而解放军3个纵队进入江南后 , 在没有根据地作依托的条件下作战 , 减员必大而又无法得到补充 。 如果将3个纵队留在中原地区作战 , 以同样的代价可以歼敌三至五个整编师 , 这对打开中原战局更为有利 。 为此 , 粟裕建议:华野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下 , 以刘邓、陈谢及华野主力 , 依托后方(陇海路北)作战 , 以求得在雨季与夏收前在中原地区打几个大歼灭仗 。 然后再组成“三线武装(野战军主力、游击兵团及远征游击队)依战局之进展向前推移 , 如能密切配合 , 则可能使战局得到较快与较大之发展 。 ”粟裕还在电文的最后写到:“以上是个人不成熟的意见 , 加以对政局方面情况了解太少 , 斗胆直陈 , 是否正确尚待指示 。 我们对南渡准备仍在积极进行 , 决不松懈 。 ”
粟裕将电报发出之后 , 就一边做渡江作战准备工作 , 一边焦急地等待中央的复电 。 而中央收到粟裕发来的第三份电报后 , 立刻呈送给了几位中央书记传阅 。 同一天 , 刘伯承、邓小平也致电中央军委表示:在粟裕兵团自身准备尚不充分和渡江有较大困难的情况下 , “如果粟部迟出 , 加入中原作战 , 争取在半后方作战情况下多歼灭些敌人 , 而后再出 , 亦属稳妥 , 亦可打开中原战局” 。 毛泽东看完粟裕和刘邓的电报后 , 在自己的屋子里整整思考了一夜 。 这天上午 , 周恩来从西柏坡来到城南庄 , 刚好看到警卫员从毛泽东的屋子里端着一只碗出来 , 走近仔细一看 , 碗里竟是满满的烟头 。 当毛泽东一见到周恩来时便急切地问道:“恩来你对粟裕的来电怎么看?”周恩来没有直接回答 , 只是说:“前线的伯承、小平同志也发来了电报 , 还有先念同志路过濮阳时 , 也与粟裕同志深入交谈过 , 先念同志也将自己的意见向中央军委写出了书面建议 。 ”毛泽东听后没有说话 , 只是一个劲地抽烟 。 接着 , 周恩来又诚恳地说道:“他们身处前线 , 长期与敌人作战 , 最有发言权 。 中央应该多听听他们的意见 。 ”说完 , 周恩来又把粟裕的三次来电和其他同志的电文一起呈送给了毛泽东 。 随即 , 毛泽东吩咐秘书说:“发急电给陈毅和粟裕 , 让他们马上来城南庄开会 , 越快越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