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行业疫情过后经历重新洗牌 资本或将回归理性( 二 )


无论民营院团还是国有院团 , 抓创作都是根本 。 最近 , 我们团重排了4部老戏 , 从其他剧种移植了3部剧 , 还有两部新剧目也正在创作中 。
缺乏优秀剧目一直是制约民营剧团发展的瓶颈 。 就拿我们团来说 , 由于回头客较多 , 剧目必须不断更新 , 目前平均每年要添10部左右的新戏 , 有的是原创 , 大部分还是移植改编 。 在这方面 , 我们特别希望能够获得国有专业院团的更多帮助 , 比如允许民营院团免费搬演一些优秀剧目 , 或是提供这类剧本 。 一部剧作要成为经典 , 前提之一就是要多演、多传播 , 民营院团在演出时 , 会注明原作的出处 , 在保护对方知识产权的同时 , 进一步扩大对国有院团和优秀剧目的宣传 , 实现双赢 。
同时 , 我也希望有关主管部门和业务指导单位能够加大对民营剧团人才的培训力度 , 并扩大培养范围 , 如增加编导、舞美、作曲、管理等培训项目 。 现在民营院团严重缺乏这类人才 , 剧团想要出新戏 , 往往只能依赖外聘 , 不仅成本高 , 剧目也常常与剧团的能力、情况不匹配 。 当然 , 最重要的还是加大对创作能力的培训 。 我们的优势是了解观众需求 , 知道老百姓想看什么、爱看什么 , 但想要把这一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 必须补齐创作能力的短板 。 我们团的两位副团长同时兼任编剧 , 对此深有体会 。
创作与人才是剧团的立身之本 。 相信通过这两方面的努力 , 不仅在当下能够帮助民营院团尽快恢复生机 , 也有助于民营院团的长期发展 。
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姚睿——
保障剧院运营安全
目前 , 保利集团在22个省份、62座城市经营管理剧院71家 , 我们一直在为剧院重新开放做准备 。
2月份以来 , 我们推出云剧场、艺术云课堂等会员服务 , 几乎覆盖所有艺术门类 , 并且对非会员免费开放 。 这其中不少视频都获得了剧团独家授权 。 我们还购买了500个小时以上的国外经典剧目视频 , 包括《悲惨世界》《简爱》《胡桃夹子》等 。 这些演出有公益性质 , 能帮助剧院维持热度、培养观众 。 另外 , 我们利用这段时间对员工进行线上培训 , 以便在将来提供更好的服务 。
演出恢复初期 , 如何提高观众的安全感?如何合理排期 , 尽可能地避免演出扎堆?剧场肯定会成为紧缺资源 , 如何选择合适的项目?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 目前已有了一些方案 。
其一 , 除了场地道具消毒、体温监测这些常规举措 , 或许还会实行实名制入场 。 我们已经完成了所有设备的检测维修 , 确保一旦演出恢复 , 场地可以立刻投入使用 。 其二 , 初期优先选择本地的演出团队 , 避免人员大规模流动 。 其三 , 先举办针对特定团体的公益性演出 , 选择鼓舞士气的、正能量的剧目 , 履行国企的社会责任 。 由于特定团体人员彼此熟悉 , 一旦发生意外也方便追踪信息 。 等观众对剧院的信心彻底恢复 , 再考虑商业演出 。
当然 , 根本的原则仍是选择优质剧目、经典剧目 。 我的判断是 , 剧院开放后 , 演出消费可能会有一个小高峰 。 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样 , 人们是否选择剧场 , 关键还是在于剧目本身是否有足够吸引力 。 目前 , 国内院团大部分选择了延期 , 为避免扎堆演出 , 一些院团已延到明年下半年 。 即便如此 , 不难预见 , 今年下半年到明年的文艺市场仍会相对饱和 。 届时 , 剧院更需要优质演出资源来提高竞争力 。
除了剧场管理运营 , 保利集团也有自己的项目制作平台 。 这段时间 , 我们立项或参投的原创剧目一直在进行 , 如音乐舞蹈史诗《黄河》、民族舞剧《大宅门》 。 希望未来每年的1万多场演出中 , 自制剧目能达到20% 。 这是我们正在努力的目标 。
中演院线执行董事张利——
长期向好趋势不会变
观众回归剧院 , 意味着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 。 根据经验 , 预计剧院重新开业后 , 还需要几个月的调适期 , 必须用更多优质的演出和活动来吸引观众 。 中演院线旗下各家剧院已经重新调整了全年的演出规划 , 尽量把一些优质项目放在下半年或者明年 。 我们已经签约了一些精品剧目 , 如国内很火的音乐剧《变身怪医》《白夜行》中文版 , 获得“五个一”工程、文华大奖和荷花奖等奖项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昭君》《花木兰》《醒狮》、歌剧《沂蒙山》 。 不出意外的话 , 它们都会在下半年与观众见面 。
此前 , 国内演艺行业正处在上升期 , 每年剧场数量保持着5%的增长速度 , 剧场总量已超过2400个 。 疫情对行业造成了很大冲击 , 但我相信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 。 经营压力可能迫使行业洗牌 , 淘汰掉那些小作坊型企业、投机型企业 , 促使资本回归理性 , 客观上有利于行业的自我净化 。 剧院建设停工、剧场停业 , 也能够给现在的剧场热降降温 , 让经营管理者更加冷静 , 深入思考 , 尽快摆脱粗放落后的运营方式 。
演艺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正在加快 。 人们普遍认为 , 演出行业不太适合线上 , 观众仍喜欢去剧场看演出 。 这既是出于对仪式感的需求 , 也是因为目前的技术条件还不能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 。 如今不得不做出尝试 , 效果还不错 , 一部分观众已经开始适应并认可 。 我们旗下不少剧院都在建设智慧剧院 , 相信随着5G技术的普及 , 演艺和互联网的融合会越来越深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