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从中国山水到英国风色( 三 )



中国山水从中国山水到英国风色
本文插图

高居翰著《致用与娱情的图像:大清盛世的世俗绘画》
无论是以华兹华斯的诗句点评宋代山水画 , 还是以山水画技法描绘华兹华斯笔下的湖区风光 , 都表达了不同文化的人们审美经验的共通之处 。 山水画与自然诗相映生辉 , 搭建了中西文化交流、融通的桥梁 。
3.作为文化交往的媒介
现在 , 经由流行文化的媒介 , 那些古老的画作被更多的人欣赏、谈论和理解 , 变得鲜活灵动起来 , 千百年后依然熠熠生辉 , 引发广泛的共鸣 , 更加深入人心 。 作为中国优秀的文化资源 , 这些珍藏在博物馆里娇贵的画作得以重见天日 , 既再现了一个历史时期独特的审美与文化 , 又发挥了当代的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 。
苏立文曾不无艳羡地写道:“中国人常常回顾他们的历史 , 将其当成获取力量的丰沛源泉 。 对于他们的文化的活力而言 , 这是必不可少 , 而绝非可有可无的 。 ”事实上 , 以宋代山水画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既属于中国 , 又属于世界 。 无论是蒋彝以山水画技法绘英国风光 , 还是高居翰所谓的以外国人眼睛看中国画 , 都表达了一种心有戚戚的共感 。 这种对于自然之美的感应沟通了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们 , 也为进一步的交流铺就了基础 。

中国山水从中国山水到英国风色
本文插图

【中国山水从中国山水到英国风色】波士顿美术馆藏马远《柳岸远山图》
对于西方的观者 , 山水画呈现的景象不再朦胧缥缈 , 而变得亲切近人 。 在介绍《柳岸远山图》时 , 宾雍说道:“不仅在时间上有七百年之久 , 在空间上有半个地球之遥 , 而且在民族上、技法上、思想方式上都完全不同 , 但却没有能够把我们的思想和创作出这些画作的思想分割开来 , 这不是一件令人感到惊奇的事情吗?”正是这种“不隔” , 让西方人也可以进入到山水画中 , 让中国古人目中、心里的山川成为全世界的观者都可以畅游、栖身的所在 。 这种对大自然共有的、可沟通的情感连接了不同地域与文化的人们 , 形成了审美的共同体 。 如宾雍所言:“(山水画)这种艺术——时间上和我们隔阂遥远 , 在空间上也远离我们 , 而且也不是来自我们西方文化、科学遗产——和我们挨得是这么近 , 对我们来说就像是某种现代的东西 。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14日 13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