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从中国山水到英国风色( 二 )


从高居翰、苏立文的字里行间 , 不难读出西方鉴赏家面对山水画卷时难以自抑的兴奋 。 对于高居翰、苏立文等熟谙中国绘画的艺术史家而言 , 这种奇妙出神的体验自然而然 , 各种兴发感动也是油然而生 , 中西之间似乎并无区隔 。

中国山水从中国山水到英国风色
本文插图

高居翰所著《中国绘画史》
2.英国湖区风光与中国山水
1933年 , 宾雍接替大诗人艾略特 , 担任哈佛大学诗歌教授 。 在系列讲座中 , 宾雍将中国山水画与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提香、卡拉奇、普桑、勃鲁盖尔、鲁本斯等人的风景画相提并论 , 并且认为山水画在很多方面技高一筹 。 山水画表现的是作为无限性整体的自然景象 , 这一点在西方绘画中是缺场的 。 甚至山水画的命名本身也暗含玄机:“山被想象为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的肉 , 水则被看成是它的血 。 ”中国画为中国人所独有 , 源自中国特有的思想观念和宇宙观 。
他盛赞郭熙的《林泉高致》 , 对这篇“关于风景画的论文”推崇备至 , 如数家珍般向学生们介绍了米芾、夏圭和马远等人的山水画 。 在讲评波士顿美术馆所藏马远《柳岸远山图》时 , 宾雍以诗意的语言描述了画中的情景:“这是山中的初春时节 , 柳树才吐绿芽 , 刚刚下过雨 , 天空正晴朗 。 ”我们不禁想象 , 课堂上的哈佛学子如何随着宾雍的讲述进入了这幅古老的画面之中 , 漫步在柳色青青的江畔 , 微风拂面 , 遥望绿意萌发的远山 。 这幅遥隔数个世纪的宋代山水让宾雍联想到了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这位画家的笔触是如此的敏活 , 他笔下的柳枝几乎使我们相信这枝条和嫩叶本身是有感觉的东西 , 正如华兹华斯所说的那样:‘享受着它们所呼吸的空气’ 。 这或许正像这位英国诗人在其诗的开头所称赞的那样一个清晨:这是三月里第一个温和的日子 。 ”以华兹华斯的诗歌品评宋代山水 , 由此互证、借鉴 , 这种中西合璧的探索 , 影响了之后的鉴赏家观赏山水的方式 。

中国山水从中国山水到英国风色
本文插图

苏立文所著《中国山水画》
苏立文继承了这个传统 , 也借力华兹华斯谈山水画 。 他的著作《永恒的象征——中国山水艺术》的书名即源自华兹华斯的《序曲》 。 艺术史家贡布里奇认为此举显示了苏立文的高明之处:“以比较容易被西方读者接受的方式来阐释中国山水画艺术” , 毕竟“对于壮丽的山色景致 , 西方诗人和东方画家有很多人类共同的反应” 。 这部著作与宾雍的著作相似 , 也是讲演的结集出版 。 不过 , 宾雍是在哈佛大学讲授中国山水 , 而苏立文则是在牛津大学向学子讲授山水画的奥妙 。
虽然后来高居翰批评翟理思、威利诸人“在艺术史上不太在行” , 苏立文调侃宾雍“把中国画当作莫名其妙的诗兴发作” , 但是他们的著述确实是西方世界中国绘画鉴赏与研究的发轫之作 , 对于山水画的传播功不可没 。 1936年 , 宾雍在哈佛大学的讲演录结集出版 。 次年 , 一位叫蒋彝的年轻人在英国出版了《英国湖滨画记》 , 以中国笔墨画英国山水 , 大受好评 。 这些作品表现的对象就是华兹华斯笔下的湖区风光 。 《艺术与幻觉》一著中 , 贡布里奇把蒋彝水墨山水风格的湖区绘画与英国摹写同样景观的绘画进行对比 , 比较中西艺术语言的不同 。 他称赞蒋彝是“一个富有才气和魅力的中国作家和画家” , 他的绘画和记载“令我们感到愉快” 。 高居翰也写道:“蒋彝用中国人的眼光来看英国浪漫诗人的故乡 , 给英国读者和观众提出了一个新的看法 。 ”他以中国传统画技描绘英国自然风物 , “‘用中国人的眼’看一次英国的风景” , 给西方人带来了全然不同的观感 , 收到了神奇的效果 。 这种中国视觉艺术与欧洲风景的碰撞与交融 , 呈现出独特的意蕴与风姿 , 无异于一次中西融合的艺术实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