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绘齐国为何不战而降?重商传统是关键,秦灭六国( 二 )


这里其实并不是说国家富裕不好 , 只是在古代时期 , 并没有一个良好的价值观引导 , 财富就会变成腐蚀人心的最为恶毒的工具 。 这种风气在封建社会 , 尤其是战国时期这种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影响尤其严重 , 因为齐国在战国后期 , 由于对玩乐的沉溺 , 整个社会都弥漫着玩物丧志的奢靡风气 , 而这种堕落风气不光反映在社会精神层面上 , 也反映在了军队战斗力上面 。 也因此 , 在战国末期 , 除了田氏代齐前后齐人爆发出一股子血气驱逐了燕国人之外 , 其余的对外战争 , 要不就是连战连败丧权辱国 , 要不就是靠人海战术把对方压垮 。 一直到秦国一统六国 , 齐国军队的形象都是"齐军暗弱" 。
历史绘齐国为何不战而降?重商传统是关键,秦灭六国
文章图片
其实本质来说 , 这种民风对国防危害极大 。 其使国君"不修攻战之备" , 而老百姓则完全丧失战斗力 , 当大军压境时 , 就会出现"民莫敢格者"的极端情况 , 如同齐国灭亡时的情境一样 。
除了奢靡之风断送齐国尚武之气之外 , 重商主义导致的重利习气也是齐国灭亡的一大诱因 。 在只认钱财不认家国的情况下 , 又怎么可能指望齐人抛弃家财去保卫国家呢?历史上 , 齐人形成的重利的风气慢慢与功名脱节 , 向着自私自利的方向发展 , 其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 胜过了对军功的向往 , 朝野上下 , 形成追名逐利之风 。 "好利之民 , 莫不愿以齐为归;""众庶百姓 , 皆以贪利争夺为俗"
在这种国家里 , 不会有挺身而出救国救民的英雄 , 也不会有为了保家卫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战士 , 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追名逐利之徒 , 卖国求荣之辈 。 后期把整个齐国都卖了的相国后胜 , 就是因为经受不住秦国的金钱收买而背叛了家国 。
二:选择重农主义的秦国 , 形成了与齐国截然不同的社会风气 。 而这也成为了秦国强盛的根源
在讲最后秦国兵临齐国城下的结局时 ,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两个曾经势均力敌的国家中秦国的轨迹 。 很多人认为秦国强盛的根源在于商鞅变法 。 这话其实也只说对了一半 。 学过晚清到民国历史的我们都知道 , 只改变制度而不改变精神也是没用的 。 因此 , 秦国之所以强大 , 根源还在于其社会精神 。
历史绘齐国为何不战而降?重商传统是关键,秦灭六国
文章图片
什么社会精神呢?"秦地其国塞险 , 形势便 , 山林川谷美 。 天材之利多 , 是形胜也 。 入境 , 观其风俗 , 其百姓朴 , 其声乐 , 不流污 , 其服不挑 。 甚畏有司而顺 , 古之民也 。 "
老秦人可以说是六国里面最为质朴和单纯的百姓 , 由于地处关外 , 常年多灾多难 , 困苦交加 , 秦人的性格坚韧而淳朴 。 在秦国 , 商业并不发达 , 而赖以维持生存的农业却被视为国家命脉大力发展 。 而在重农主义的影响下 , 秦人也形成了质朴单纯的社会风气 。
"赳赳老秦 , 共赴国难" 。 这种质朴不仅表现在强烈的爱国精神之上 , 更表现在忠于国君、服从政府的强大执行力上面 。 而这种社会风气 , 反映在政治上就形成"百吏肃然 , 莫不恭俭敦敬 。 忠信而不松"的环境 , 反映在战斗上 , 就会形成"修习战备 , 高尚气力 , 以射猎为先"的民间风俗 。
历史绘齐国为何不战而降?重商传统是关键,秦灭六国
文章图片
所谓商鞅变法为什么不能发生在其余六国呢?是他们不知道这种政策会让国家强大吗?不是 , 而是他们的社会环境根本不允许 。 而商鞅变法也只是水到渠成的打通了秦国的任督二脉 ,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 , 有了耕战奖励和军公爵制的秦国更是如虎添翼 , 最终才剿灭了六国 , 一统天下 。
结语
当秦国兵临齐国边境的时候 , 齐国军队依然有六十万之多 , 更不用说灭亡的其他五国贵族和难民持续的涌入齐国境内 。 如果说齐国人尚有一丝血性不做亡国奴 , 如赵国魏国与楚国那样拼尽最后一滴血的话 , 只要齐王一声令下 , 齐国全民皆兵 , 号召六国亡国贵族重返故国掀起叛乱 , 再派遣一个上将挥军迎战秦国 , 那么其实所有的事情都大有可为 , 甚至历史都会为此改写 。 而就算齐人最后还是失败了 , 那么至少他们也曾经为了保护家国而奋战到底 , 无愧于地下的齐国先代列祖列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