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经典看三国时期文人现实与精神的出路,从七子之冠冕王粲的《从军诗》


国粹经典看三国时期文人现实与精神的出路,从七子之冠冕王粲的《从军诗》
文章图片
王粲的文章 , 在建安七子中列首位 , 深受曹操三父子信任 , 与曹丕、曹植都是好朋友 , 更是"邺下文人集团"的中坚 。 这些名流文人围绕在曹操三父子周围 , 创作诗文 , 盛极一时 , 在乱世之中显得十分耀眼 。
在人治时代 , 上行下效 , 自古有之 , 曹操既是政治家、军事家 , 更是文学家 , 在文学上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创作出诸多名篇 , 更是十分关注有才华的文人 。 击败袁绍统一北方后 , 人生正得意的曹操建造了著名的铜雀台 , 邀请当时名士文人聚会创作 , 建安文学由此形成气候 。
可以说 , 三国时期的文人 , 不一定要文武兼备 , 仅凭文才 , 就可以找到出路 , 当我们把目光聚集在王粲的一生 , 聚集在他所创作的诸多《从军诗》 , 就可以看到文人是如何在三国这样的乱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历史坐标和人生坐标的 。
人生出路:积极入仕 , 有建功立业之心三国是乱世 , 所谓时势造英雄 , 同样的 , 时势也亟需英雄名士 。 从汉朝开始 , 门阀士族已然形成 , 到了东汉末年 , 门阀士族已经形成气候 , 在当时的政坛上十分活跃 , 三国魏晋的名士 , 大多出身士族 , 有着显赫的身世 。
这也造成了各股势力为了稳固并加强自身实力 , 需要这些有着显赫身世的名士文人加入阵营 , 纵观三国时期 , 人才都颇受尊重 , 往往在打败一方阵营时 , 将投降文人收至麾下 , 加以重用 。 日后成为建安七子之冠冕的王粲 , 就是属于此类 。
王粲文才十分了得 , 少年时就受到当时的名人蔡邕赏识 , 一时名动长安 , 17岁就被召为黄门侍郎 , 后来因见长安局势不稳定 , 南下投奔在荆州的刘表 。 在刘表麾下 , 未见被重用 , 后来曹操打下荆州 , 王粲也就归附了曹操 。
从此 , 王粲开始受到重用 , 曹操十分赏识他 , 委任王粲为丞相掾 , 在旁辅佐自己 。 从这时开始 , 王粲展现出自己的雄心壮志 , 文学创作也展现出建功立业之心 , 风格多激昂慷慨 。 比如建安二十年 , 曹操西征张鲁 , 王粲写下了多篇《从军诗》 。
"相公征关右 , 赫怒震天威 。 一举灭獯虏 , 再举服羌夷 。 "其中一首高度赞扬曹操的丰功伟绩 , 写出了曹操威震天下 , 征服各地蛮夷部落 。 可谓起调颇高 , 而"军中多饫饶 , 人马皆溢肥 。 ""拓地三千里 , 往返速若飞 。 "等诗句 , 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慷慨激昂的激动之情 。
国粹经典看三国时期文人现实与精神的出路,从七子之冠冕王粲的《从军诗》
文章图片
王粲在很多诗篇中也显露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 比如"虽无铅刀用 , 庶几奋薄身" , 通过描写奋不顾身厮杀战场的场景 , 写出了自己不畏不惧的心理活动 。 "被羽在先登 , 甘心除国疾" , 同样如此 , 展现了王粲个人对局势的忧心 , 渴望能有所作为 。
能够深受曹操喜爱 , 不仅体现在王粲于开疆扩土上与曹操保持高度统一 , 长期跟着曹操一起征战沙场 , 写下《从军诗》以激励军士 , 也赞扬了曹操的功业 。 还体现在王粲往往能用朴素的文字流露出自己渴求参与战争 , 在行动上也跟曹操保持了一致 。
这是三国时期文人的最好出路 , 毕竟所处乱世 , 本无立场孰是孰非的问题 , 一切交由实力来说话 。 王粲的积极入仕 , 为他赢得了曹氏的信任 , 又凭借过人才气 , 在文学创作上迎合了曹氏三父子的审美 , 其仕途一路顺畅 , 也就不足为奇了 。
创作出路:自然天成 , 形成独特创作风格王粲的创作风格在建安七子中同样是十分突出的 , 东汉末年 , 文人诗歌创作 , 多从汉乐府中汲取养分 , 乐府诗多有民间诗歌 , 多有现实主义精神 , 三国时的文人很多有继承了这个优点 , 王粲也不例外 , 诗歌真实贴切 。
《三国志·王粲传》记载 , "善属文 , 举笔便成 , 无所改定 , 时人常以为宿构 , 然正复精意覃思 , 亦不能加也 。 "可见王粲十分擅长写文章 , 往往要写什么 , 不需要打腹稿 , 下笔就写 , 写了也无需改 , 别人往往认为他是早就构思好的 。 读完他的作品 , 细细琢磨 , 想要增删也很难 , 发现每一个字都十分贴切 , 不可修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