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首屈一指的大神,如今沦为透明人( 二 )

北宋首屈一指的大神,如今沦为透明人
▲曾巩的书法《局事帖》02. 南丰曾氏的辉煌与苦难曾巩不仅身后之名起落不定 , 生前也命途多舛 。现在说起江西南丰曾氏 , 是当地人的一大骄傲 。 这个家族在北宋文坛、政坛光芒四射 , 盛极一时 。 追根溯源 , 虽然曾巩的祖辈和父辈已经有了功名 , 但真正厉害的是曾巩这一代 。曾巩有四个弟弟、九个妹妹 , 在他之上还有个哥哥曾晔 。 兄弟之中 , 除了哥哥曾晔未中举而相对早逝之外 , 其他五人以及几个妹婿均中了进士 。 有一年 , 这个家族一次考了六个进士 , 轰动全国 。辉煌的背后 , 全是苦难 。 而这些苦难 , 基本上由曾巩替弟妹们承担了 。曾巩的父亲曾易占晚年被诬告而丢了官 , 长年在家 , 将积蓄一点点耗尽 。 1041年 , 在曾巩22岁的时候 , 曾易占带着曾晔、曾巩兄弟俩赴京应举 , 这情景像极了15年后苏洵父子三人赴京应举、谋职 。 不过 , 结局却全然不同 , 曾易占父子全部失望而归 。1047年 , 曾巩再次侍奉父亲进京 , 不料在途中父亲染病身亡 , 盘缠也已告尽 。 曾巩四处求助 , 才得以扶着父亲的灵柩踏上归途 。此后的10年时间里 , 这名从小被视为神童、20岁就名闻四方的早熟中年人 , 放弃了个人的功名追求 , 而把全部精力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压 。 他在窘迫的大家庭中 , 既要奉养继母 , 还要抚养、教育四个弟弟和九个妹妹 。 尤其是在哥哥曾晔病逝后 , 他同时要养育两个侄子和两个侄女 。如今 , 我们仍可以通过曾巩的《读书》一诗 , 了解他这段负担沉重的耕读生活:荏苒岁云暮 , 家事已独当 。经营食众口 , 四方走遑遑 。一身如飞云 , 遇风任飘扬 。山川浩无涯 , 险怪靡不尝 。落日号虎豹 , 吾未停车箱 。波涛动蛟龙 , 吾方进舟航 。所勤半天下 , 所济一毫芒 。尽管十分劳累 , 但他仍旧通宵达旦地苦读 , 并教弟弟们读诗书 。 他用勤劳、乐观和自信 , 化解了生活的暴击 。10年后 , 1057年 , 嘉祐二年 。 曾巩带着弟弟曾牟、曾布 , 以及堂弟、妹婿等 , 一行六人进京赶考 , 终于 , 迎来了曾家的翻身仗 。 这一次 , 六人全部考中进士 。 曾巩本人则以38岁“高龄” , 与20岁的苏轼、18岁的苏辙等人成为同榜进士 。在北宋人才辈出的年代 , 牛人普遍都在20来岁中举 , 像曾巩成名这么早、中举却这么晚的 , 着实少见 。 这也反映了曾巩非同寻常的人生苦难 。其实 , 曾巩从18岁就走上科举之路 。 除了上面讲的 , 他有10年时间为了赡养大家庭而放弃求取功名 , 另外的10年 , 他考了多次 , 却蹉跎其间 , 没能考上 。究其原因 , 他早年屡试不第 , 不是文章写得不行 , 而是写文章并不趋附当时的应试文风 。 连欧阳修都看不过去 , 责问说:“有司所操 , 果良法焉?”意思是 , 连曾巩这样的人才都未能被录取 , 考试部门的评审标准 , 真的科学吗?一般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 , 确实会抱怨和指责外界 , 尤其是天才式的人物 , 更会将个人的失败归咎于外部环境的滞后 。 但曾巩从不如此想 。在欧阳修为他打抱不平的时候 , 曾巩却“不非同进 , 不罪有司……思广其学而坚其守”——既没有嘲讽考中的人 , 也不对考官大放厥词 , 他首先想到的是自省 , 反思如何不改初心 , 并把学问做得更精深 。在曾家最困难的时候 , 曾巩受尽了同乡的嘲讽 。 当地人做了一首打油诗 , 戏谑曾家兄弟赶考只是去打酱油:“三年一度举场开 , 落杀曾家两秀才 。 有似檐间双燕子 , 一双飞去一双来 。 ”曾巩不以为意 , “力教诸弟不怠” 。曾巩志大才高 , 却从未得到命运真正的眷顾 。 无论是科举 , 还是做官 , 始终是逆境多于顺境 。 连唾手可得的文坛盟主之位 , 也因为苏轼的出现而失去了 。 但他始终心态平和 , 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 。他一直在用圣人的标准磨砺自己 。在曾巩担任馆阁校勘期间 , 苏轼推荐了两名四川老乡拜访他 。 这两人因为文风不合流俗 , 被乡里人讥笑为迂阔 , 很是苦恼 , 特向曾巩求教 。 曾巩读了他们的文章 , 却称赞有加 。 两人很高兴 , 临行便请曾巩为他们写点文字带回去 , 好堵住悠悠众口 。没想到 , 曾巩劝他们说没必要 , 根本用不着为这些闲言碎语苦恼 , “知信乎古 , 而不知合乎世 , 知志乎道 , 而不知同乎俗” , 不必随波逐流 , 也不必阿附世俗 , 更不必为冷眼所动 。流言可以杀人 , 但永远杀不了将流言当作空气的人 。北宋首屈一指的大神,如今沦为透明人
▲江西南丰曾巩纪念馆 图源/图虫创意03. 一生中的密友与隔阂宋代的理学家是一帮很“吹毛求疵”的人 , 怼天怼地怼空气 , 前圣今贤大都入不了他们的法眼 。 但他们偏偏十分推崇曾巩的文章 , 为什么呢?除了我上面讲到的 , 曾巩的文章确实写得好 , 有“法”可依 , 可作范本 ,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曾巩的信仰和操守 , 是常人难及的 。 正如朱熹所说 , 曾巩是一个“醇儒” 。放在人品与文品的标尺之下 , 曾巩以“文如其人”的统一性脱颖而出 。他的文章路子正 , 人品也正 。虽然他常年不得志 , 自己不以为意 , 却见不得他眼中的人才被时代错过 。当他宅在老家为生计奔忙的时候 , 他屡次以布衣身份向朝廷要员推荐王安石 。 在给蔡襄的书信中 , 他说:“巩之友王安石者 , 文甚古 , 行称其文 , 虽已得科名 , 然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 。 彼诚自重 , 不愿知于人 。 然如此人 , 古今不常有 , 顾如安石 , 此不可失也 。 执事倘进于朝廷 , 其有补于天下……”曾巩比王安石大两岁 , 两人相识于科举考场 , 一见如故 , 结下了亲密的关系 。 他们惺惺相惜的程度 , 有点像杜甫遇见了李白;所不同的是 , 杜甫与李白是单向互动 , 一个崇拜另一个 , 而曾巩与王安石是双向频繁互动 , 相互推崇 , 情深义重 。如今 , 我们读两人的文集 , 还可以读到他们写给对方的很多诗文、书信 。王安石的性格很怪 , 不通人情世故 , 但在曾巩面前 , 却能写出深情款款之句 , 说“吾少莫与合 , 爱我君为最” 。 他还无比担心曾巩的境遇:“州穷吉士少 , 谁可婿诸妹?仍闻病连月 , 医药谁可赖?家贫奉养狭 , 谁与通货贝?”——曾巩那么多妹妹 , 要怎样找到好女婿呀?曾巩又生病了 , 这医药费可怎么解决呀?曾巩要养一大家子 , 又那么穷 , 这钱从哪里来呀?真是替曾巩愁死了 。曾巩在痛苦和孤独的时候 , 也经常给王安石写信 , 排解忧愁 。 主题基本就一个:想你想你想你 。 “一昼千万思 , 一夜千万愁 。 昼思复夜愁 , 昼夜千万秋 。 ”两人曾在不同时间段遭受流言蜚语 , 但一定会在第一时间站出来替对方辩诬 。曾巩长期考不上进士 , 人家讥讽他 , 曾巩不以为意 , 但王安石看不过去 , 写诗道:“曾子文章众无有 , 水之江汉星之斗 。 挟才乘气不媚柔 , 群儿谤伤均一口 。 吾语群儿勿谤伤 , 岂有曾子终皇皇 。 借令不幸贱且死 , 后日犹为班与扬 。 ”你们这群小子 , 不配诽谤曾巩 , 他即便终生不遇 , 处境低微 , 死后他的文章也有像班固和扬雄一样供人膜拜的一天 , 你们等着瞧吧 。曾巩对王安石也是如此 。 当王安石步入仕途 , 因为特立独行而被世俗讥谤时 , 曾巩同样竭力为之辨护:“介甫(王安石)者 , 彼其心固有自得 , 世以为矫不矫 , 彼不顾之 , 不足论也 。 ”王安石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 不合流俗 , 那些说他目空一切的人 , 压根儿不必理会 。可以说 , 曾巩和王安石是彼此生命中最亲密的朋友 , 没有之一 。然而 , 令人不解的是 , 整个熙宁变法期间 , 王安石两次为相 , 在京主持新法 , 曾巩则辗转各地为官 , 颠沛流离 , 仕途坎坷 。 这期间 , 他们的书信往来明显减少 , 关系渐渐疏远 。很多人认为 , 曾巩和王安石至此已经友尽 。实际上 , 他们的友情还在 , 只是双方的政见有了分歧 。 1069年 , 熙宁二年 , 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 , 开始实施新法 , 并引故交为己助 。 应该在这个时间点 , 王安石也请最好的朋友曾巩参与其中 , 但曾巩认为 , 王安石的变法有点操之过急 , 规劝他更慎重一些 。 王安石则对曾巩的苦口婆心不置可否 。 曾巩为此深感失望 。 因此 , 在老朋友上台之后 , 他主动请求离开朝廷 , 外放到地方为官 。曾巩写给王安石的两首诗 , 留下了两人这段分歧的实录:日暮驱马去 , 停镳叩君门 。颇谙肺腑尽 , 不闻可否言 。……结交谓无嫌 , 忠告期有补 。直道讵非难 , 尽言竟多迕 。知者尚复言 , 悠悠谁可语 。后来 , 王安石在变法受阻之后 , 也曾给曾巩寄了一首诗倾吐 , 其中说:高论几为衰俗废 , 壮怀难值故人倾 。荒城回首山川隔 , 更觉秋风白发生 。纵然老友对自己的变法有不同意见 , 但关键时候 , 能够一吐郁闷的人 , 在王安石眼里 , 除了曾巩也不会有第二人了 。事实上 , 后世很多人夸大了曾巩与王安石的政见分歧 。 从曾巩在地方辗转为官 , 基本都执行了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来看 , 他也是变法的认同者 。 他的两个弟弟 , 曾布和曾肇 , 都是王安石变法的追随者 , 但曾巩也未因此而批评或反对他们的选择 。曾巩并非一个保守派 。 他和王安石一样 , 都认为应当变法才能解决“三冗”问题挽救大宋 , 不同的是 , 他认为王安石的方案有不完善的地方 , 有改善的空间 , 所以向王安石提出来 , 可是向来执拗的王安石不听 。举个例子 , 王安石主张 , 为了解决“三冗”问题 , 必须增加国家收入 , 所以变法内容基本以增加税收和朝廷控制社会财富为主 。 而曾巩后来在给宋神宗提出来的变法方案 , 则把重点放在节约开支上 , 只有裁撤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官僚队伍 , 才能压缩财政开支 , 在不加重百姓负担的前提下解决“三冗”问题 。客观地讲 , 曾巩压缩开支、量入为出的方案 , 比王安石增加收入、量出为入的方案 , 更为彻底 。 宋神宗在看了曾巩的方案后 , 也盛赞说 , 在节约开支这一块 , 没有人讲得像曾巩这么透彻 , 并把曾巩重新召回了朝廷 。宋神宗问曾巩 , 你跟王安石的关系最好 , 你觉得王安石这个人到底怎么样?曾巩回答 , 王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 , 以吝故不及” 。 宋神宗说 , 王安石视富贵如粪土 , 一点儿也不吝啬呀 。 曾巩解释 , 我所说的“吝” , 是说王安石“勇于有为 , 吝于改过” 。 宋神宗连连点头 。 可见 , 不管怎么样 , 曾巩依然是最了解王安石性格的那个人 。可惜 , 这时候 , 王安石已经罢相隐居江宁 , 曾巩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王安石的执拗 , 以及变法内容的瑕疵 , 最终导致了这场伟大变革的失败 。南宋人叶适说 , 曾巩“不附王安石 , 流落外补” 。 而这恰恰证明了曾巩是一个道德操守极高的人 。 在自己最好的朋友成为宰相的时候 , 他明明可以放下他的坚持 , 迎合而上 , 但他偏偏不愿如此 , 他宁可艰难地在外做他的小官 。在举朝需要站队之时 , 曾巩不幸成为了新党、旧党两面不讨好的人物 。 他曾说自己 , “立朝无所阿附 , 有见嫉之积毁 , 无借誉之私援” 。 这一点像极了苏轼 。1083年 , 曾巩病危于江宁之时 , 王安石多次前往探望 。 一见面 , 王安石就对曾巩议论朝廷人事 , 说最近又有谁谁谁被任命为啥职位了 , 那谁谁谁只是一个屠夫 , 怎能胜任这职位呢 。 曾巩病重 , 无法说话 , 只有点头 。在最后的时刻 , 这一对昔年的好友 , 依然未把对方当成外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