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中医师承学堂中医补益上焦,补益下焦的用药窍门( 五 )


舍人参又何以夺命哉 , 惟是用参不敢据为必生耳 。 法当用人参一两、大黄一钱 , 同煎治之 。
得大便而气不脱者即生 , 否则未可信其不死 。
或问先生谓伤寒坏症 , 尤宜用参 , 不识何以用之?夫坏症者 , 不宜汗而汗之 , 不宜吐而吐之 , 不宜下而下之也 , 三者皆损伤胃气 。 救胃气之损伤 , 非人参又何以奏功乎 。 故不宜汗而汗之 , 必用人参而汗始收;不宜吐而吐之 , 必用人参而吐始安;不宜下而下之 , 必用人参而下始止也 。 用人参则危可变安 , 死可变生 。 然不多加分两 , 则功力有限 , 亦未必汗吐下之可皆救也 。
或问伤寒传经 , 入于少阴 , 手足四逆 , 恶寒呕吐 , 而身又倦卧 , 脉复不至 , 心不烦而发躁 , 是阳已外越而阴亦垂绝也 。 用人参于附子之中 , 亦能救乎?嗟乎 。 阴阳两绝 , 本不可救 , 然用人参于附子之中 , 往往有生者 。 盖真阴真阳 , 最易脱而最难绝也 , 有一线之根 , 则救阳而阳即回 , 救阴而阴即续也 。 以真阴真阳原自无形 , 非有形可比 。 宁用参、附以生气于无何有之乡 , 断不可先信为无功 , 尽弃人参不用 , 使亡魂夜哭耳 。
或问伤寒传经 , 入少阴 , 脉微细欲绝 , 汗出不烦 , 上吐而下又利 , 不治之症也 , 亦可用人参以救之乎?夫舍人参又何以救之哉 , 但须加入理中汤内 , 急固其肾中之阳 , 否则真阳扰乱 , 顷刻奔散 , 单恃人参 , 亦无益矣 。 (〔批〕更阐发得妙 。 )
或问伤寒下利 , 每日十余次 , 下多亡阴 , 宜脉之虚矣 , 今不虚而反实 , 亦可用人参以补其虚乎?夫下利既多 , 脉不现虚而反现实 , 非脉之正气实 , 乃脉之邪气实也 。 邪实似乎不可补正 , 殊不知正虚而益见邪盛 , 不亟补正 , 则邪盛而正必脱矣 。 论此症 , 亦死症也 。 于死中求生 , 舍人参实无别药 。 虽然 , 徒用人参而不用分消水邪之味佐之 , 则人参亦不能建非常之功 。
宜用人参一二两 , 加茯苓五六钱同服 , 庶正气不脱 , 而水邪可止也 。 (〔批〕探本穷源 , 故能尽其变也 。 )
吕道人总批曰∶今天不比古人之强壮 , 无病之时 , 尚不可缺人参以补气 , 况抱病之时 , 消烁真气乎 。 是人参非惟宜用 , 实宜多用也 。 但不知人参之功用 , 冒昧用之 , 而不中肯綮 , 往往不得参之益 , 反得参之损 。 此陈子远公悯之 , 欲辨明人参功用以告世 , 着人参 , 因着《本草》也 。 余读之而惊其奇 , 逐条评之 , 有赞叹而无褒贬 。 因其所论 , 折衷于正 , 非一偏之辞也此 。
编者按:何时补上焦 , 何时补下焦 , 何时补中焦?并非眼不明 , 耳不聪 , 就要滋补上焦 。 也不是小便数 , 大便溏就要温补下焦 。 全看脉诊 , 寸弱 , 关尺力尚可 , 那就要升举阳气 , 哪怕病在下 , 比如中气下陷导致的尿频 。 如果脉尺无力导致的眼花耳鸣 , 还是要补下焦 , 不能因为眼花就得非用菊花 , 尿频就非要用益智仁 , 必须要体现中医思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