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师徐元邦:86岁写书记录八十余年北京生活|逝者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徐元邦:86岁写书记录八十余年北京生活|逝者
徐老师徐元邦:86岁写书记录八十余年北京生活|逝者
本文插图

徐元邦 , 1930年9月生于北京 。 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 1956年毕业后至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后划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 。 1980年参与创办《考古学集刊》 , 任责任编辑、编辑室副主任、编审 。 曾为国内多地考古发掘报告或论文集作特约编审 。 (由徐元邦先生家人供图)
撰稿|张芃
今早突然接到徐倩老师的信息 , 得知徐元邦老师于5月3日逝世了 , 脑海里回忆起跟徐元邦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 , 顿时感到悲痛无以复加 。
徐老师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 , 是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的第一届学生 , 1956年毕业后即分配到社科院考古所工作 , 从研究实习员 , 到助理编辑 , 再到编辑、副编审、编审 , 一生一事 , 直到他去世前还一直都在从事编辑出版工作 。
徐老师徐元邦:86岁写书记录八十余年北京生活|逝者
本文插图

青年时期的徐元邦(右)和北大同学在周口店 , 照片来自《长居日下八十年》内页 。
我于16年毕业后到出版社参加工作 , 刚到社里没多久 , 夏艳社长就带着我去拜访了徐老师 , 说是徐老师手里有一批汉简照片 , 想让我们看看能否出版 。 由于我是古文字专业的 , 所以夏社长想让我负责这件事 。 单位离徐老师家很近 , 步行也就二十分钟左右 , 此后将近3年的时间 , 通往徐老师家路上风景的四季轮转 , 也见证了我们为这些稿子所做的努力 。
刚开始去徐老师家的几次 , 我们都是讨论的汉简 。 这批照片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东西 , 徐老师当时在考古所整理了几个月 , 之后项目被叫停 , 照片就封箱了 。 我年纪轻 , 又没有什么工作经验 , 看到这批非常模糊的照片 , 觉得出版的意义不大 , 因为现在都讲究用高清彩色照片 。 加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陆陆续续也出版了一些汉简 , 跟这批照片有重复的内容 , 就不太想继续做这部书稿 。 在跟夏社长汇报情况后 , 她指出 , 现在如果想从国外再拍文物的照片 , 是非常困难的 , 这批照片如果有没有公布过的内容 , 价值是非常大的 。 因此 , 这个项目继续跟进 , 我跟徐老师的接触也增加了 。
徐老师有订阅报纸的习惯 , 每当在报纸上看到跟汉简相关的内容 , 就把那部分折出来 , 用笔圈好 , 攒了一些之后就叫我过去 , 让我留作参考 。 每次去徐老师家都会待上几个小时 , 讨论汉简 , 再听徐老师讲故事 , 讲他家以前住在朝内小街 , 讲京剧 , 讲老同学 , 讲他以前学过日语 。 徐老师有些耳背 , 我声音又比较小 , 每次我去的时候徐老师都要专门找出助听器戴上 。 平时则不戴 , 因为助听器戴着总归是不大舒服 。
后来我在王子奇老师的帮助下 , 有机会去考古所的图书馆借阅了《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察所获汉文文书》这本书 , 看到书里还夹有卡片 , 就是当年徐老师在整理这批材料时夹在书里的 。 几十年过去了 , 书里还留存着徐老师为这批东西付出的心血 , 可惜当年的整理材料几乎遗失殆尽 , 只剩下汉简的照片了 。
徐老师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 , 见证了北京多年的发展变化 , 既是一个北京人 , 又是一个考古人 , 所以写作视角比较独特 。 徐老师在报纸上发表过多篇关于北京的文章 , 加之我们社也非常关注关于北京的选题 , 因此就想把徐老师已经发表过的文章结集 , 出一本书 。 徐老师年纪大了腿脚不好 , 听说了我们的请求后 , 捡出发表过的文章 , 用牛皮信封装着 , 一摞摞 , 交给了我们 。 文章的类型比较多 , 经过初步整理 , 里面关于北京的文章不够撑起一本书 。 本以为这个选题可能就此夭折了 , 没想到在跟徐老师说了这个情况之后 , 徐老师说他可以再写 , 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这本书——《长居日下八十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