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侦探中概股为何掀起赴港二次上市浪潮?独角兽们去哪敲钟?( 二 )


结合市场表现来看 , 血的味道引来更多狼群 , 中概股已成为做空机构眼中有利可图的标的 。
中概股历史上曾出现过一次做空潮 。 2010年 , 中资企业赴美上市达到一个高峰 , 该年有超过40家中资企业赴美IPO 。 大规模的中概股赴美上市引来了做空机构的围猎 , 也导致了大规模的中概股退市 。 有报告称 , 自2010年4月至2012年底 , 包括分众传媒和7天连锁在内 , 有49家中概股公司宣布打算私有化和退出美国证券市场 。
资本侦探中概股为何掀起赴港二次上市浪潮?独角兽们去哪敲钟?
本文插图

2010年开始的这波做空潮 , 最后在浑水创始人卡森·布洛克宣布“对中概股失去了兴趣”后 , 才逐渐偃旗息鼓 。 2020年 , 以浑水为代表的做空机构卷土重来 , 瑞幸之后 , 又瞄准了爱奇艺与跟谁学 。
信任的摧毁只需要一个触发事件 , 但信任的建立却需要漫长持久的努力 , 中概股可能会度过很长一段时间战战兢兢的日子 。
因此 , 中概股的二次上市也是分散风险、未雨绸缪的选择 。
魏山巍总结道 , 对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 , 启动二次上市需要做成熟的分析 , 包括:
上市地是企业非常重要的资本基地 , 对公司的基本面非常重要 , 因此 , 启动二次上市前 , 需要研判大市场对公司的估值、喜爱程度以及观感 , 判断市场是否处于稳定和安全的状态;
通常公司对股价不满意会采取回购、私有化等操作 , 而二次上市不一样 , 是反过来的 , 等于换个市场再融资 , 对于中概股而言其母市场还是在美国 , 在香港二次上市时需顾及美国投资者的利益 , 需要一个合理稳定的定价区间 , 确保香港上市时美国市场不会砸盘;
同时 , IR是否有能力能经营好几个市场的投资者关系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最后 , 看资金用途 , 企业自身需不需要钱 。
整体来看 , 无论是短期融资、还是长期分散风险 , 企业做出二次上市的决定背后 , 都有着复杂考虑 。 个案之外 , 中概股们对资本市场的选择已经指示出资本市场的重要方向 , 而这将对新经济公司们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
冰山下的暗流
此次的赴港二次上市潮 , 并非中概股们第一次“想回家” , 2015年左右 , 中概股也曾刮过回归潮 。
SEC公开信息显示 , 从2015年至2016年第一季度 , 有36家中概股先后收到私有化要约 。 在那一波浩浩荡荡的回归潮中 , 奇虎360、世纪佳缘、当当、完美世界等明星互联网企业都在美股市场偃旗收兵 。
资本侦探中概股为何掀起赴港二次上市浪潮?独角兽们去哪敲钟?
本文插图

其中 , 360在2016年7月完成私有化后 , 很快在2018年2月借壳回归A股 , 回归上市首日 , 360开盘价达65.67元 , 市值达4441.96亿元 , 较私有化时的93亿美元市值暴涨近700%;完美世界在2015年7月完成私有化后 , 在2016年3月通过资产注入完美环球的方式正式回归A股 。
虽然都是“回归” , 但中概股的两次回流潮存在很大区别 。
魏山巍认为 , 2015年的中概股回归潮 , 主要是因为那个时候大家憧憬中国开始逐步启动的注册制改革 , 且海外有一批公司觉得长期被低估 , “那个是一个时代的经济 , 主要还是看到了国内的政策红利 , 以及美国的估值确实不够理想 。 ”
因此 , 彼时选择私有化回归的中概股 , 大多将A股作为其重新上市的第一选择 , 而本次回归潮中 , 不少公司都意在港股 , 变化背后是全球资本市场发生结构性改变的事实 。
首先 , 港交所在过去几年推行了诸多改革 。
此前 , 港股市场结构趋于僵化 , 企业类型集中在金融、地产、消费“老三样” , 能说得上名字的新经济股几乎只有腾讯 。 2013年时 , 阿里巴巴曾计划港股上市 , 但因为港交所不接受同股不同权企业 , 阿里巴巴最终转战美股 。 在失去阿里巴巴之后 , 港股市场士气更为低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