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中国冬奥加油,5.4~510优质文档推荐

徐亮 2020-05-10
中国冬梦 , 世界飞跃 , 我是果雪儿小小志愿者徐亮 , 我为北京冬奥加油 , 今天冬奥知识分享——穿上它 , 奥运人就有了身份——奥运制服的记忆、传承与创新
灵动的祥云图案 , 搭配蓝白相间的清爽色调 , 2008年的那个夏天 ,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们身着这身制服穿梭于北京城内 , 形成了一片流动的蓝色海洋 。小小的奥运制服 , 成了彼时中国面向全世界的第一道窗口 , 更承载了一代奥运人的珍贵记忆 。
如今 ,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备视觉外观设计征集活动正式启动 , 制服装备是奥运会形象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最受关注、最具纪念价值的奥运品牌形象之一 。全新的制服将再次传递中国风采 , 书写新的奥运历史 。
宛若初见 席卷北京的“蓝色风暴”
2008年在上大学二年级的王雷 , 对志愿者的概念还有些陌生 , 怀揣着助力奥运的满腔热情就“误打误撞”报了名 。
回想起第一次拿到制服时的场景 , 他有点激动:“不知道志愿者还有制服穿!”领完一大包装备带回宿舍 , 他便迫不及待地都试了一遍 , 还对着镜子来回打量 , “觉得太好看了 , 不想脱下来 。”
时隔十二年 , 王雷在采访时也不忘穿上2008年残奥会志愿者的制服 。这身青花兰的短袖制服在王雷的眼里 , 不仅仅是志愿者身份的象征 , 更像是“战士披上了铠甲” , 油然而生的责任感激励着自己不断向前 。
“现在来看也是一种回忆 , 回想起以前服务的点点滴滴 , 我觉得它(制服)可能已经成为生命当中的一部分 。”王雷补充道 。
同样被制服唤起奥运记忆的 , 还有中央财经大学的团委书记李菊 , 当年作为大学生志愿者的她也见证了那一场“蓝色风暴” 。
“基本上在北京的大街小巷 , 走到哪儿都能看到身着蓝色制服的志愿者 。”如今已是两个孩子妈妈的李菊 , 在采访时也特意穿上了这身蓝色制服 , “在炎炎夏日 , 这种代表着清凉、冷静的蓝色 , 带给大家一种体贴感 , 一种很清爽的北京2008年的记忆 。”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 , 许多志愿者从此“入坑”并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王雷和李菊也不例外 。而那套封存在衣柜里的奥运制服也在悄悄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
十几年来 , 李菊用心观察过不同城市的志愿者制服 , “每一个城市志愿者服装的颜色花纹设计得都有非常强烈的传统文化特色 , 它代表的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特点 。”北京奥运制服中的祥云等元素 , 便是巧妙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 。
接连服务于索契、平昌、里约多届奥运会和冬奥会 , 王雷尝试过各种各样的制服 , 但他仍然对北京奥运的制服念念不忘 , 并称赞其“是我所参与赛会里面最好看、最时尚、最实用的制服” 。
他指着身上的衣服解释道 , 青花蓝和祥云的中国元素 , 修身的衣服设计 , 可拆卸的长裤 , 速干的面料 , 都十分方便 , “我觉得这些对于赛会志愿者制服设计都很有借鉴意义和价值的 。”
2008年北京奥运会制服总设计师贺阳回忆当年设计制服中的两个重点:一是要彰显举办国的文化 , 区别于其他届奥运会;二是要葆有时尚特征 , 保证许多年后穿上仍不过时 。而这两点 , 也将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设计中一以贯之的设计原则 。
从夏奥到冬奥 , 奥运制服既要有一脉相承的设计原则 , 也要依据冬季项目的特点做出技术突破和观念革新 。
贺阳表示冬奥会的制服设计需考虑不同场景下的功能性 , “雪上和冰上的运动对(制服设计)创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 保暖指数都不一样 , 衣服怎么来组合比较合理 , 这都是设计的问题 。”
此次制服装备视觉外观设计征集活动 , 也是奥运赛事筹办中的一次观念革新 , 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部长闫成说:“透过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 设计的作用和价值已经被提升到国家层面 , 为塑造国家形象、文化价值挖掘继承发挥着重要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