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开口子,汉军连夜撤,白登之围是汉匈导演的一场戏?( 三 )


2、《资治通鉴》的说法
《资治通鉴》里的说法是陈平派使者贿赂阏氏以求帮助 , 阏氏劝说冒顿单于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两主不相困 。今得汉地 , 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 。且汉主亦有神灵 , 单于察之 。”正好这个时候匈奴内部又出现了意外情况 , 本来与韩王信的部将王黄、赵利(战国赵国后裔 , 为匈奴扶持的傀儡“赵王”)约好共同打击汉军 , 没想到到期二人没来 , 冒顿单于担心二人与汉军勾结 , 于是打开缺口放过汉军 。
这段记载里包含了四个要点:
(1)两主不相困
看到这大家可能说了 , 明明是汉军被围 , 怎么说是双方相困呢?其实当时不只是汉军被困 , 匈奴同样也遭遇困难 。
一是粮草不继 。匈奴是草原游牧民族 , 在战争物资筹备方面与中原军队截然不同 , 他们基本不做后勤储备 , 只随身携带几天的干粮 , 如果吃没了就就食于敌 , 也就是抢敌人、抢汉族百姓的 。这样做的好处是单兵负重低 , 没有后勤部队拖后腿 , 行动范围也不必受到补给线的约束 , 能够充分发挥骑兵机动性优势 。缺点是遇到相持局面则不能持久 , 粮食吃完就得撤 ,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就是通过坚壁清野的办法消耗匈奴的 。现在匈奴已经七天久攻不下 , 军中必定出现粮草不继的情况 。
「」匈奴开口子,汉军连夜撤,白登之围是汉匈导演的一场戏?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二是汉援已达 。汉军是因为轻敌冒进 , 先头骑兵与主力部队严重脱节才导致被困的 。一旦汉军主力援军到达 , 将匈奴包围来个里应外合 , 匈奴将面临内外两面作战的困境 。
(2)非能居之
这方面得从匈奴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经济方面 , 匈奴屡次犯边的目的其实就是一个字——抢!为什么要抢呢?主要是地理环境决定的 。匈奴活动范围主要是在长城以北 , 该地区是半干旱地区 , 不适宜种植农作物 , 这就导致匈奴经济结构单一 , 不像中原王朝有着发达的农耕经济 。他们几乎没有种植业和以种植业为基础的传统手工业 , 除了牲畜其余什么都缺 , 不说大件儿 , 让他们造个盆造个碗就费老鼻子劲了 。况且人不能总吃牛羊肉吧 , 也得需要食盐、粮食、蔬菜补充身体所需吧 , 自己产不出 , 中原也不交易 , 那就只能抢了 。所以他们打仗的目的不是要占地盘 , 更不是要推翻汉朝政权 , 实在是生活所迫啊 。即使占领了中原 , 要让他们放弃畜牧从事农桑的难度也很高 。
其次 , 匈奴的政权组织和治理模式依然维持较为低级的部落制 , 家族聚集形成部落 , 各部落组成部落国家 , 这有点类似于夏、商 。这种治理模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 管理成本低 , 适宜经济不发达、人口较少、文化单一的政权 。但中原就不同了 , 中原的部落时代那都是几千年前的事了 , 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更为先进的帝国制的雏形 , 到了秦并天下时更是将帝国制确立为国家的治理模式 , 虽然汉初偶有反复 , 但帝国制是大趋势 。帝国制适用于国土广袤、人口众多、且文化差异较大的农耕国家 , 中央集权、多级地方代理皇权的统治模式是及其复杂的 , 治理成本非常之高 。况且中原人多 , 匈奴人少 , 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难度很大 , 这对于匈奴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
「」匈奴开口子,汉军连夜撤,白登之围是汉匈导演的一场戏?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最后一点 , 匈奴的文化认知、生活习惯等方面与中原人是截然不同的 , 即使占领中原也会造成诸多的社会问题 , 一千多年后的元朝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 更不用说汉化程度较低的匈奴 。
(3)汉主亦有神灵
这句话就有游说的意味了 , 把久攻不下的原因归结为神灵保佑 , 对于比较迷信的古人来说说服力较强 。人算不如天算 , 汉军有神功护体 , 纯属不可抗力因素 , 实非人力所能及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