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卿@晋国实行的是“六卿制”,为何最后却是“三家分晋”?

导语
春秋证明了没有谁是永远的强者 , 在春秋时期 , 将近有一个世纪是晋国和楚国争霸的时期 , 除了像秦国、齐国等有些实力的诸侯国可以保持中立 , 其余诸侯国一直作为晋、楚的附属国的存在 。这种情况在春秋后期发生了改变 , 吴、越两国异军突起 , 大有争霸中原的势头 , 尤其是吴国 , 差点把楚国给灭亡了 。而晋国也同样爆发了内乱 , 国力一在受损 , 最终被三家分晋 。而晋国实行的是“六卿制” , 最后却变成了三家分晋 。晋国独特的政治制度
晋国的强大得益于其独特的政治制度 , 在晋国 , 权力并不在君主手中 , 而在六大家族手中 , 就是所谓的“六卿制” , 这六大家族分别是:知氏、赵氏、韩氏、魏氏、中行氏、范氏 , 这六大家族轮流成为盟主 。恰恰是这种灵活的制度 , 确保了晋国的活力和领袖的才能 。翻阅春秋的历史 , 可以看到 , 历代晋国的执政官没有几个是庸才的 。当然 , 这种制度确实有好处 , 但坏处也是很明显的 , 那就是各大家族之间因为利益问题 , 会不定时爆发内斗 。
六卿@晋国实行的是“六卿制”,为何最后却是“三家分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晋国六卿
公元前497年 , 晋国再次因为家族斗争问题 , 陷入了分裂的危机 。中行氏和范氏与其余四大家族的关系极度恶化 , 最终爆发了战争 。而晋国的内乱也引发了中原各诸侯国的一系列斗争 , 齐国、郑国、卫国等诸侯联合支持中行氏与范氏 。
可以说 , 当时的各个诸侯国都等着晋国分裂 , 然后去抢到属于自己的蛋糕 。不过 , 当时的晋国元帅知跞权衡利弊 , 抛弃了和知氏出自同门的中行氏 , 选择了与赵鞅站在同一阵营中 。知跞一边拉拢赵鞅 , 一边压制赵氏家族 , 可惜的是 , 知跞很快就病逝了 , 按照晋国的传统 , 赵鞅成为了晋国的执政 。赵鞅率领晋国军队打败了齐、卫、郑等国联军 , 又平定了中行氏和范氏的叛乱 。暴风雨前的宁静
晋国的这次内乱改变了晋国的政治模式 , 在内乱结束后 , 晋国的权力集中到知、赵、韩、魏四家手上 , 这四家又以赵、知两家最强 。赵鞅一旦死后 , 知氏家族的知瑶是最合适的执政人选 。当时的晋国人称知瑶为“五贤” , 意思是知瑶有五大优点 , 分别是:
相貌堂堂 。春秋战国对相貌还是比较重视的 。
武艺高强 。骑马射箭都精通 。
才艺过人 。在春秋战国的外交礼仪中 , 经常是需要外交表演的 。
头脑敏捷 。能言善辩 , 反应快 。
坚强刚毅 。果断 , 有领袖才能 。
不过 , 知氏家族的知宵却反对知瑶成为继承人 。他认为知瑶虽然很有本事 , 但却缺少仁爱之心 , 没有了仁爱之心 , 他的这些本事就会用在坏事身上 , 那么一定会导致知氏家族灭亡 。不过 , 知宵的话并没有引起知氏族人的重视 。
六卿@晋国实行的是“六卿制”,为何最后却是“三家分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晋国四卿
知氏与赵氏同为最强家族 , 摩擦是不可避免的 。赵鞅为了保证赵氏的安全 。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下足了功夫 。他叫来了自己的大儿子赵伯鲁与小儿子赵无恤 , 给他们安排了一场特殊的考试:赵鞅给两个儿子每人一篇家训诫言 , 上面记载了赵鞅数十年的执政经验 , 他要求自己的两个儿子每天都要学习 。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 , 赵鞅只字不提家训诫言这件事 , 在三年后的某一天 , 赵鞅叫来赵伯鲁和赵无恤 , 要求二人背诵家训诫言 , 大儿子赵伯鲁别说背下来了 , 就连竹简都给弄丢了 , 而赵无恤却能倒背如流 。就这样 , 赵无恤成为了赵氏的接班人 。
六卿@晋国实行的是“六卿制”,为何最后却是“三家分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