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禁捕:左脚离船 右脚登岸( 二 )


下午投放饲料 , 凌晨捕捞小龙虾 , 李映镇的这两项日常工作 , 都有赖于他多年练就的划船功夫 。“在这里我还负责教别人划船 , 每月可以多领500元的带班费 。”李映镇说 , 上岸转产后 , 他的年收入有3万余元 。在他的带动下 , 村里还有3名和他年龄相仿的渔民也来到这个养殖基地上班 。
依靠鄱阳湖内湖的优质水资源 , 小龙虾产业对推动都昌县渔民的“洗脚上岸”发挥着重要作用 。
都昌县政协秘书长余澄清介绍 , 都昌县24个乡镇中 , 21个沿鄱阳湖 , 湖岸线长达185公里 , 从事捕鱼的有上万人 。2016年底 , 县政协经过调研后提出 , 将小龙虾生态养殖作为脱贫支柱产业来抓 , 引导渔民从捕鱼到养虾 , 实现“离湖不离水” 。这个建议得到采纳 , 发展小龙虾产业被都昌县列为脱贫攻坚十大重点工程之一 。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 , 都昌县“稻虾共作”养殖面积快速增加 , 给视水如田的渔民提供了转产空间 , 参与养殖、务工的渔民也逐年增加 。
渔民主动上岸 , 既得益于决策层面提前布局的支持 , 也有渔民摆脱危机、追求发展的内因 。余干县利用丰富的渔业渔俗资源 , 打造生态渔村和渔业景点 , 越来越多的渔民吃上“旅游饭” 。还有不少渔民把着力点放在渔业产业链条上 , 或投入黄鳝、乌鱼、鳜鱼等养殖 , 或从事水产品冷链运输、龙虾加工、鱼类加工等 , 在老本行的基础上过上新日子 。
“脑子活的 , 年纪轻的 , 都在陆续转产 。捕鱼的少了 , 船也就坏了 。”余干县瑞洪镇党委委员涂春华还记得 , 2018年6月县里举办开湖节 , 需要调集各乡镇渔船参加表演 。全镇唯一的专业渔村洪湖社区 , 勉强凑出80条像样的渔船 。
挥手道别 , 不容忽视的转产压力
45岁好似一道分界线 。在鄱阳湖湖区 , 要找出45岁以下的渔民 ,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村里有230多人在外面务工 , 以‘80后’‘90后’居多 , 他们大部分在外做裁缝 。”鄱阳县双港镇长山村支部书记杨志刚介绍 。
选择告别湖区的年轻人 , 是因为不想再重复父辈捕鱼的艰辛 。捕鱼看上去收成不错 , 出一趟门 , 运气好能有上万元收入 , 但漂在船上的恶劣环境、夜里劳作的苦累 , 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 , 让很多渔民也不愿意继承父业 。
选择继续捕捞的渔民 , 是因为生活的压力始终存在 。文化水平不高 , 年龄普遍偏大 , 没有别的技能 , 很多渔民心里清楚 , 出了湖区 , 要找一份工作并不容易 。他们不愿离开 , 也不敢离开 。
依水而居 , 靠湖吃湖 , 依然是渔民特别是专业渔民的固有思路 。
余干县瑞洪镇洪湖社区的渔民说 , 他们知道回收的一部分渔船还会被保留 , 那是为今后几年捕捞影响湖中生态环境的小龙虾预留的 。“希望以后需要劳动力时还能想到我们 , 我们就只有划船这个技能了 。”期盼声中 , 是对船的依恋、对湖的不舍 。
波光潋滟 , 湖风和煦 , 站在长山岛上 , 鄱阳湖大草原美景尽收眼底 。随着交通设施的完善 , 长山村有了整村发展旅游的想法 。去年 , 村里委托杭州一家设计公司规划了打造生态旅游岛、实施文旅产业扶贫的方案 。
“我们起初设想过体验式捕捞、让游客在船上用餐等项目 , 按照禁捕的要求 , 这些想法估计行不通 。现在我们考虑更多的是渔具生产、鱼产品加工 , 以及旅游观光、民宿酒店等 。希望在家门口发展旅游业 , 能够解决好渔民就业问题 。”杨志刚提及 , 渔民常年在外捕鱼 , 性格大多自由散漫 , 加上出岛成本高 , 县城内月薪两三千元的就业岗位对他们而言 , 缺乏吸引力 。
【:鄱阳湖禁捕:左脚离船 右脚登岸】上岸的足迹 , 或多或少带着渔船的记忆 。目前 , 各地正按照“禁得住、退得出、能小康”的目标 , 落实好渔民生活保障措施 , 并对有就业创业意愿的进行摸底调查 , 开展分层次分年龄的技能培训 , 在小额贷款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 为渔民转产就业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 。(采访人员 张武明 文/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