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闻新华社调查:这些银行里的个人金融信息“漏洞”该咋堵?( 二 )


“目前不少银行员工保护用户信息安全全凭自身职业操守 。 ”周女士说 。
强化保护急需提升“法律+技术”防护力
如何才能堵上银行等金融机构中的个人信息安全漏洞?中国人民银行某省级分行工作人员建议 , 对于问题较为严重的银行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 不能仅“内部处理”了事 。
专家表示 , 当前我国已有部分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涉及个人金融信息的刑事保护、内控制度保护和技术规范 , 且相关立法仍在推进中 。
2月 , 央行和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 , 对金融业机构的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提出了规范性要求 。 《个人金融信息(数据)保护试行办法》也将在征求意见结束后正式对外发布 。
2019年12月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消费者金融信息保护机制 。
2017年5月 , 两高发布了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的相关司法解释 , 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财产信息50条以上的属“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情节严重” ,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 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数字经济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汪庆华表示 , 目前的个人信息侵权民事救济机制仍然着眼于弥补实际损失 , 难以对故意侵权者在法律上形成有力约束 。 建议对非法披露他人信息、故意侵害他人信息权利的行为设定最低赔偿金额 , 加大惩罚力度 。
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春泉建议 , 应督促银行筛查自身和第三方合作公司在个人金融信息采集、传输、维护、留痕的全流程管理中 , 可能出现的泄露风险点 , 及时更新防火墙、身份认证系统、数字签名等安全监控技术 , 防止因不规范操作泄露或恶意窃取等内部人作案 。 (新华社采访人员兰天鸣、胡洁菲)
新华社新闻新华社调查:这些银行里的个人金融信息“漏洞”该咋堵?
本文插图
【新华社新闻新华社调查:这些银行里的个人金融信息“漏洞”该咋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