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语千年原创 蟒袍:京剧舞台上最耀眼的"角"
中国传统戏曲演出时 , 演员们为扮演角色所穿着的服饰俗称"行头" , 是一种特定的表演服饰 。 它历经元、明、清时代的不断演变发展 , 形成了今日的规制 。
在四大徽班入京后 , 徽班与汉调艺人同台演出 , 二者互相融合 , 又从昆曲、秦腔与地方民间曲调中汲取营养 , 最终形成了京剧 。 而京剧服饰是伴随着京剧的形成 , 从戏曲服饰中逐步演进 , 并发展成具有固定制式的表演服饰 , 是京剧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
本文插图
京剧服装以明朝的生活化服装为基础 , 参考借鉴宋、明、清几个朝代的服装样式 , 经过概括、提炼、加工 , 最终形成自身独特的服饰体系 。 京剧服装的设计原则是能让舞台动作复杂化 , 加大动作的幅度 , 延伸动作的内涵意义 , 是为京剧表演艺术服务的程式性服装 。
京剧中的"蟒袍"源于明、清时代 , 因为与皇帝的龙袍款?式大致相同 , 所以又被称为"象龙之服" , 只是衣?身上所绣的龙为四爪 , 比皇帝的龙袍少了一爪 。 它在明代是皇帝对有功之臣的"赐服" , 清代则列为"吉服" , 凡文武百官皆衬在补褂内穿用 。 "蟒袍"最重要?的特点包括门襟为肩开、盘领和侧摆 。 袍种类繁多 , 但形制上大抵相同 , 有男蟒与女蟒之分 。
蟒袍根据服色的不同 , 可以分为黄、红、绿、白、黑的"上五色"蟒和蓝、紫、粉、湖、香的"下五色"蟒 , 在京剧表演过程中 , 综合演员所塑造人物形象的身份尊卑、年龄大小、地位高低、性格差异、所处环境和当时心境等因素的影响 , 沿袭中国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对服饰穿戴的程式性约定 , 按照"宁穿破、不穿错"的穿衣法则进行角色装扮 。 上五色蟒多见于身份地位较高的王侯忠勇之士等人物 , 下五色蟒则用于俊雅小生或老年高官 。
本文插图
蟒袍是圆领、大襟、宽袖、裉下缀插摆的袍服 , 在戏曲表演中多用于帝王将相的装扮 。 明代蟒袍形制为圆领大襟宽袖 , 下长及足或过膝 , 衣身左右两侧各缀有一摆 , 为蟒袍的带状装饰物 。 戏曲服装中的蟒袍延续了明代蟒袍的形制 , 衣长及足 , 齐肩圆领 , 大襟右衽 , 宽腰阔袖 , 与明代蟒袍的不同之处是改广袖为直袖 , 袖口缀有"水袖" , 腰间有环袢 , 用以穿挂增大尺寸的玉带 , 衣身两侧自袖底开衩 , 前片加宽 , 两端后移至背部两侧与后片重叠 , 裉下缀插摆 , 俗称"摆衩子" 。
蟒袍的水袖和玉带都是附加的夸张装饰元素 , 用于增添蟒袍的可舞性 , 唯有"摆" , 将现实中蟒袍的装饰性飘带与服装结构相结合 , 赋予蟒袍适宜舞台表演的实用功能 。
蟒袍衣身的前片要比后片宽 , 通过"摆"这一结构与后身相接 。 "摆"由装饰性的飘带变成了硬质的与前片相连的结构 , 这一点可以通过蟒袍的版型图清楚地显示出来 。
本文插图
蟒袍的装摆工艺较为复杂 。 首先将布料裁剪出摆的形状 , 刷浆贴上较为硬挺的衬布 , 上里子时 , "摆"的裁片面与面相对缝合 , 缝合的时候在"摆"的顶端夹上系摆带袢 。 之后斜裁一条棉布 ,刮浆后包入麻绳 , 在案板上用手搓实 , 晾干后麻绳变得比较硬挺 , 在摆衩部分包入一截裹好棉布的麻绳 , 用手针纤缝 , 使摆的边缘挺阔并有韧性 。
"摆"的部分缝合好后 , 将嵌入麻绳的一边接缝在前片上 , 沿着蟒身边缘刮一道浆子 , 将蟒摆用浆子粘贴在前片衣身两侧 , 接着粘贴里子 , 蟒袍的里子和面子之间夹一层棉布 , 使衣身更加硬挺 。 最后 , 在装摆的衣身前片两侧 , 里子、面料夹着"摆"一起缝合 。 整件蟒袍制作完成后 , 在衣身背部手针纤缝系摆带 , 用来在穿着时固定摆 。
推荐阅读
- 闲来读史|原创 身为皇帝的宋理宗,明明被好好安葬,为何头颅竟会被人做成酒杯?
- 康康历史|古代日本为何全民“弃肉食草”,千年不知肉味?这得问问大乘佛教
- 铁剑帮帮主|原创 石元孙被俘就应该以死殉国吗?
- 空中金雕|常用的100元纸币,能卖4200元,通常带这些数字,你能找到几张?,原创
- 空中金雕|原创 常用的100元纸币,能卖4200元,通常带这些数字,你能找到几张?
- 磬石斋|历经千年,经久不衰,灵璧石魅力到底来自于哪里
- 手机教授|原创 你还在等5G覆盖吗?6G都已经出现了,意料之中!
- 最极客网|原创 中兴推5G视频手机,衰颓之后还能凭技术回归主流吗?
- 原创绘本故事《我的爸爸妈妈》致敬平凡而伟大的父母
- 法制青岛新闻中心|原创 案例说法:诊疗过程存在过错,荣成市人民医院赔偿患者二十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