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层”文化:既要特色,也要共识

作为数字化时代的文化热词 , “圈层”指人们信息的接受、文娱产品的选择以及社交 , 在某一相对固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 。 大众文化圈层化 , 是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的副产品 。 根据人生经历、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大数据 , 互联网使用者被划定为若干个群组 。 不同种类的信息和文娱产品 , 依此“精准”推送 。 在此过程中 , 个体构建起具有独特自我标识的信息世界 , 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 , 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从我认识或认可的人那里获取” 。“圈层”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 面对海量内容 , 人们需要高效率地筛选出有效信息 , 因此形成对特定信息源的偏好和依赖 。 另外 , 当前文艺类型和文化产品极大丰富 , 文化市场不断细分 , 无论个人爱好多么小众 , 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 , 都能找到同好 。 特定文化圈层一经形成 , 创造和沟通的模式随之诞生:同好之人可以一起探讨 , 共同深耕这一领域 。 比如某视频弹幕网站涵盖7000多个兴趣圈层 , 许多内容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 。 比如 , 以民族舞蹈、民乐、汉服等为代表的“国风”内容增长迅速 。 当前“国风”爱好者已经超过4000万 , 创作者大多是95后 , 是热衷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年轻群体 。年轻人对“独特性”的追求也加固了圈层 , 各种应用通过精准推送进一步强化这一趋势 。 这个过程容易造成“信息茧房”效应 , 即圈层内部与文化整体相隔膜 , 缺乏对社会整体的理解和认知 。有鉴于此 , 一方面 , 我们要清楚认知大众文化“圈层化”的形成过程 , 认识到是技术的迭代和青年文化寻求个性标识的诉求彼此呼应 , 形成了今天的圈层化 。 另一方面 , 则要从大众文化圈层化现象中 , 获取推动社会文化生产的有益启示 。 对身处文化圈层中的个体来说 , 可推动圈层文化中的部分文化要素为时代和社会共享 , 积极促进圈层文化与文化整体的互动互通 , 实现圈层文化的“破壁”“出圈” 。数字化时代 , 人们看似可以掌握无穷信息和海量知识 , 但要达到这一点 , 首先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小天地 , 这是互联网时代带给每个人的挑战 , 也是我们必须培养的媒介素养 。 大众文化的圈层化 , 是社会发展必然现象 , 我们要正视它、研究它、善用它 , 激发其内在文化创造力 , 使其成为推动社会文化蓬勃发展的力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