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获科创板“利润之王”,英特尔资本如何玩转硬科技时代?( 三 )


让产业背景的人才去做投资 , 其实算是英特尔约定俗成的惯例 , 也是区别于其他VC/CVC的特色之一 。
在初期 , 英特尔各个业务部门都有从事投资业务的部门 , 由于很难协调统一 , 2000年时 , 各部门整合为一 , 变成“英特尔资本”(Intel Capital) , 安迪·格鲁夫任命研发部门负责人莱斯利·维达斯担任总裁 。
“如果分散去做 , 达不到最佳效果 , 部门各自为政 , 很难协调 , 而且也难培养专业投资经理 , 所以就统一起来 。 ” 曾有内部人员这样解释过 。
让英特尔内部研发部门负责人管理对外投资业务的英特尔资本 , 这看似是一个有些矛盾的任命 , 但是能让人更容易理解英特尔资本的战略定位:英特尔资本从事的业务将与英特尔本身的技术发展以及运营策略有紧密的联系 , 投资手段也是策略性的 , 目的则是为了增强英特尔自身技术与产品的价值 。
硬科技创业者普遍高知 , 和这样的创业者打交道 , 王天琳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共同语言 , 即创业者在讲自己做的事情时 , 不用从头去解释技术和产品的来龙去脉、市场的潜力等 。 显然 , 英特尔资本团队的产业背景使得他们与创业者的沟通成本大大降低 。
例如 , 在对乐鑫科技整个的投资尽调过程当中 , 团队只和创始人张瑞安以及他的财务总监王珏接触过 , 尽调过程非常简单 。 “这是因为我对这个领域比较熟悉 , 即使是我个人不熟悉的领域 , 在英特尔基本上也都能找到内部专家征求意见 , 这样在决策中对技术的判断效率和正确率会比较高 。 ”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 2019年初 , 英特尔资本投了一家做AI芯片的公司 , 叫亿智科技 。 这家公司坐落于珠海 , 英特尔资本的CTO和团队专程从美国和以色列飞到珠海去做技术尽调 。 王天琳因有要事无法陪同 , 他心里七上八下 , 担心这家土生土长于国内的公司在交流时语言不通 , 效果会打折扣 。
尽调结束 , 王天琳第一时间给同事拨去电话 , “你们沟通的如何?”他忐忑问道 , 没承想同事却赞叹不已:“他们太棒了 , 语言上是有挑战 , 但我们都是工程师 , 我们通过‘工程师的共同语言’——也就是代码 , 沟通得非常顺畅 ,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团队 。 ”得出结论后 , 英特尔资本很快就敲定了这笔投资 。
商业模式创新通常需要讲好一个故事 , 但在硬科技领域 , 大家只看数据和事实 , 因此 , 做“看得懂”的投资人很关键 。
“做老虎的翅膀 , 让创业者如虎添翼”

捕获科创板“利润之王”,英特尔资本如何玩转硬科技时代?
本文插图

英特尔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 , 便选择了芯片产业 , 自己不做电脑 , 但是对所有电脑厂商提供芯片技术 , 这注定了“开放与合作”将成为流淌在英特尔血液里的DNA 。
英特尔创始人安迪·格鲁夫曾在自传回忆录中这样形容合作与互助对自己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大湖泊 , 所有的人都从一端跳进去 , 并开始游向对岸 , 我想方设法游过了那个湖 , 不是没有努力 , 也不是没有挫折 , 而是经过了其他人的大力帮助与鼓励 。 ”英特尔发展史上 , 得到过太多合作伙伴的帮助 , 因此 , 安迪·格鲁夫将“合作”赋予了极高的战略意义——他想把这种精神传达给更多中小企业 , 帮助他们“游向对岸” 。
英特尔不是没有感受过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 。 近几年正是AI芯片战场风起云涌时 , 许多以其他产业为支柱的巨头也纷纷开始着手研发芯片 , 后起的初创新秀公司更是数不胜数 。
作为芯片产业的“老大哥” , 威胁的气息一直包围着英特尔——但英特尔欢迎这些公司的存在 , 甚至愿意投资它们 , 促使业务部门和它们更加开放和深度地去合作 。 这也是英特尔半个世纪屹立不倒的秘诀 。
CVC的性质决定了英特尔资本的投资重点围绕自身相关生态系统进行布局 , 从最底层的芯片开始 , 到往上的硬件、软件、服务和应用等 。 战略投资这些产业上下游企业 , 不仅确保了这家老牌公司对行业能够时刻有最新的洞察 , 也让英特尔获得了更优质的合作伙伴和客户 , 同时 , 有助于让这家芯片巨头自己的产品和技术通过这些公司进入更多的市场和领域 , 触达更多的终端客户 , 深度诠释了“One Intel”这句口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