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都会》到《西部世界》,我们在凝视、也被人工智能凝视着

2018年1月 , 《科学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 , 向两百年前玛丽·雪莱的著作-《弗兰肯斯坦》致敬 。《弗兰肯斯坦》的伟大在于其用想象远远超越十九世纪的科学 , 并开启了人类关于人工智能的探讨 , 其先导于科学的领先性至今都让世人感觉匪夷所思 。
「」由《大都会》到《西部世界》,我们在凝视、也被人工智能凝视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科学杂志》2018年1月刊封面
要知道在1818年 , 达尔文还未成年 , 跟达尔文的进化论并称为“十九世纪三大科学发现”的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仍未出现 , 远远领先时代的《弗兰肯斯坦》却横空出世了 。
随着20世纪自然科学的广泛应用 , “养在深闺人未知”的《弗兰肯斯坦》终于大放光芒 , 在被科学家和文艺作品重点观照的同时 , 也让科学和哲学的碰撞一直延绵至今 。
特别是电影的诞生 , 为人工智能的探讨开辟了广阔的公共空间
1927年 ,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大都会》上映 , 以女性形象设定、身穿紧身衣的机器人登上了银幕舞台 , 充当起劳资纠纷的催化器 , 挑起了大暴动 。这个机器人的名字就叫玛丽·雪莱 , 影片通过她向《弗兰肯斯坦》的作者表达了敬意 。
《大都会》是人类最早表现人工智能的电影 , 通过电影这个载体让《弗兰肯斯坦》的思想得以展露 , 让相当多的人第一次感受到了科幻的魅力 , 在影响后来影片叙事风格的同时 , 也为科幻题材影片创作铺平了道路 , 多年以后 , 《星球大战》还借鉴了玛丽·雪莱机器人的形象 。
「」由《大都会》到《西部世界》,我们在凝视、也被人工智能凝视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大都会》之后 , 尽管人工智能还会在一些文艺作品中露头 , 但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以及计算机科学的萌芽状态 , 人工智能并未掀起任何风浪 。
五十年代是个转折点 。
1950年 , 阿西莫夫在短篇小说《环舞》中用《机器人学的三大法则》作为序言 , 提出了:“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 , 或因不作为使人类受到伤害”、“除非违背第一定律 , 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和“除非违背第一及第二定律 , 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 他这三个观点被后人称为“阿西莫夫三定律” ,
而在此之前 , 第一代计算机-"ENIAC"已经诞生 。1955年 , 在达特矛斯会议上 , 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家约翰·麦卡锡第一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个概念 。随后 , 因为晶体管取代电子管 , 计算机工业得以迅速发展 , 加上神经科学的日新月异 , 造就了AI的第一次高峰 。
《2001太空漫步》便是诞生在这片AI肥沃土壤上的 , 鲜为人知的是当时拥有最先进电脑制造技术的公司-IBM , 为影片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和服务支持 。《2001太空漫步》在探讨人工智能的同时 , 也更进一步提出了人类存在和进化的哲学思辨 。
七十年代开始 , 计算机刚刚迈入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 《西部世界》电影诞生 , 它把AI相关的哲学提升了一个层次:如果人工智能对人类反抗怎么办?
「」由《大都会》到《西部世界》,我们在凝视、也被人工智能凝视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电影《西部世界》海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西部世界》就是七十年代的《弗兰肯斯坦》-领先所处时代 , 其中包括电脑病毒的概念-世界公认的第一个广泛流行在个人电脑上的病毒是1986年 。未经过信息革命的人们远远理解不了影片主题-直到1982年 , 美国数学家弗诺·文奇才提出“技术奇点”的概念:人工智能超过人类智力极限的时间点 , 在那一时刻以后 , 世界的发展将会超出人类的理解范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