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索尼临终前的两项关键决策,为康熙最终铲除鳌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顺治十八年(1661年) , 顺治皇帝去世 , 年仅八岁的康熙皇帝就此登上了皇位 。
鉴于此前“多尔衮专政”的经验教训 , 以及这期间带给顺治皇帝的巨大“心理阴影” , 经过与孝庄太后商议 , 顺治皇帝并没有按照努尔哈赤时期就确定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度将权力交付“议政王大臣会议” , 也没有安排王公宗室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 , 而是任命了四位“辅政大臣” , 即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 , 其中索尼为首辅大臣 , 共同扶保幼主 。
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 , “四大臣辅政”逐渐演变为“鳌拜专政” , 对于康熙皇帝手中的皇权地位也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
[]原创 索尼临终前的两项关键决策,为康熙最终铲除鳌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扳倒鳌拜及其整个政治集团势力 , 康熙皇帝在孝庄太后的主持与安排下 , 迎娶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 , 就此将皇家的利益与赫舍里氏家族的利益绑定在了一起 , 并且最终 , 康熙皇帝也是在赫舍里氏家族的全力付出与协助之下 , 才得以“智擒鳌拜” , 将权力重新收归到自己手中 。
尽管康熙皇帝“智擒鳌拜”之时 , 索尼已经去世 , 但就在其去世前 , 索尼做出的两项极为重要的决定与安排 , 成为了康熙能够顺利除掉鳌拜 , 并实现朝局稳定与政权平稳过度的关键 。
[]原创 索尼临终前的两项关键决策,为康熙最终铲除鳌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顺治十八年(1661年) , 弥留之际的顺治皇帝安排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 , 其目的便是通过“四辅臣担当国事 , 裁决庶务 , 入白(孝庄)太后” , 这样一种相互制衡的方式 , 来保证皇权的稳固 。
[]原创 索尼临终前的两项关键决策,为康熙最终铲除鳌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起初 , 这四人还能“遵循誓言 , 和衷共济” , 然而 ,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 , 这四人之间的矛盾 , 更为确切的说 , 是苏克萨哈与其他三人之间的矛盾 , 正在不断的激化 。
其实 , 鳌拜对于“辅政大臣”的排序还是有着极大意见的 。
在鳌拜看来 , 他从皇太极时期便征战沙场 , 军功显赫 , 被誉为“满洲第一巴图鲁” , 这一点连索尼都是自愧不如的 , 他自认为应该仅次于索尼排在第二位 , 可如今将他排在最后一位 , 这必然会让其产生不满情绪 。
尤其是将其排在苏克萨哈之后 , 这更加让鳌拜感到愤愤不平 。
要知道 , 苏克萨哈曾经是多尔衮非常器重的心腹 , 但是在多尔衮去世后 , 苏克萨哈主动选择了“卖主求荣” , 检举揭发多尔衮及其党羽 , 因而获得了顺治皇帝的信任与重用 。而此前的鳌拜 , 敢于直面多尔衮威严 , 始终没有屈服 , 甚至几次险些丢掉性命 , 所以苏克萨哈为鳌拜所不服 , 成为了一种必然 。实际上 , 不仅仅是鳌拜 , 朝中大部分存有正义感的官员 , 对于苏克萨哈是非常不屑 , 特别是索尼 , 对于苏克萨哈更是充满了极度的鄙夷之情 。
与此同时 , 索尼出身于满洲正黄旗 , 遏必隆和鳌拜都出身于满洲镶黄旗 , 一直以来都是坚定的“盟友”与“伙伴” , 自然而然的就会将出身于原隶属于多尔衮系 , 并且出身于满洲正白旗的苏克萨哈进行孤立 。
[]原创 索尼临终前的两项关键决策,为康熙最终铲除鳌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有着苏克萨哈 , 这一共同“敌人”的情况下 , 索尼虽然是首辅大臣 , 但是此时的索尼年老多病 , 长期处于告病状态 , 在朝堂之上的鳌拜就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其代言人和权力行使人 。至于遏必隆 , 他的崛起更多的是仰仗他的父亲、努尔哈赤“开国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的名望和地位 , 其本人是有勇无谋 , 所以长期依附于同为名门之后的鳌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