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死湖》文/李钟晓


《死 湖》
【『秦腔』《死湖》文/李钟晓】文 / 李钟晓
我是一个喜欢旅游和观光的人 , 听说镇上要开挖人工湖 , 心里即生欣喜 。 人们都知道 , 渭北的下邽镇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镇 。 唐代诗人白居易 , 宋朝宰相寇准 , 大将张仁愿出生于此或者执官为民 。 所以 , 古镇就被人们誉为——三贤故里 。 老街金字坡路北就是驰名的惠照寺 , 大殿内端坐五尊青铜大佛 , 每天都有各地游客前来进香朝拜 。 寺庙里早晚不时传来禅音觅觅 , 木鱼声声 。 寺庙后院耸立一座十层高的唐代古塔 , 青铜铸就的塔顶四周挂有四个铜铃 , 随风叮铃 , 几里路外都可以闻到时有时无清脆悦耳的铃音 。 古镇昔日闻名的八景几乎就剩下流传至今的惠照寺了 。 所以 , 人们听说开挖人工湖 , 心里不由勾画出一副美丽的繁华景象来 。 也许随着人工湖、惠照路的建设 , 能让下邽古镇焕发新的魅力 。
『秦腔』《死湖》文/李钟晓
本文插图

随着时间的推移 , 惠照路顺利扩建 , 一排排仿古建筑拔地而起 , 美食一条街也初步形成 。 站在惠照路南十字 , 通过宽阔的街道 , 面北可以遥望雄伟壮观的惠照寺大殿和古塔 。 顺着十字向东行进千十米 , 沿着渭北葡萄产业园西一路往南不远 , 就是新建的人工湖 。 人工湖占地面积大约百余亩 , 形状几乎与中国地图相似 。 脚踏悬桥 , 手扶石栏 , 极目远眺 。 在湖的尽头 , 东西各建筑一座风格奇异的双顶亭子 。 湖西岸中部也有一座独顶亭子 。 人工湖岸边睡卧着无数块形态各异的巨石 。 一棵棵匍匐状的枯柳像年岁花甲的老人 , 竭力地把腰肢伸向湖面 , 偶尔发出的几缕青丝在微风里羞涩地拂动着 , 让人顿然心生枯木逢春的感觉 。 卧石后面就是波浪起伏的土丘 , 种植着各色各样的花花草草 。 可惜这些花了大价钱买来的花草 , 幸存者却寥寥无几 。 秀丽的银杏树 , 挺拔的松树 , 高大的古槐 , 几乎无一生存 。 从枯枝和皮层开裂的情形看 , 这些树已经枯死有几个年头了 。 支撑树体的枝干 , 早已被附近的农民捡回家当柴火烧了 。 好在有几株迎春花和榆叶梅展开笑颜 , 才让人在这里感到时令已到了春天 。 人工湖里不知是早已注存的水 , 还是下雨天积存的水 , 大多已经干枯了 , 唯有剩下小片水域成了天鹅和一些鸟儿栖息解渴的圣地 。 湖底大多被一丛丛、一片片参差不齐的芦苇占据着 , 那枯黄的枝叶在春风里诉说着心中的寂寞与无奈 , 追溯着昔日的蓬勃与风采 。
『秦腔』《死湖》文/李钟晓
本文插图
春天来了 , 本该正是人们旅游观光的大好季节 。 可今年由于特殊情况 , 人们不能随意地外出 , 也让许多火爆的景点冷落下来 。 我也和诸多的朋友一样 , 被困在了家 。 好在人工湖离家不远 , 步行二三十分钟就可以到达 。 说实在话 , 自从人工湖开挖以来 , 我还没有正式去湖边转过 。 乘着和煦的春风 , 独自步行来到人工湖 , 本想观赏一下古镇人工湖在大好春天的美景 。 独立湖沿 , 踏着枯草 , 举目望去 , 满眼尽显一片苍茫 。 不由脑海映出八个字:“枯败不堪 , 劳民伤财”!从各种迹象断言 , 三贤人工湖已经成了一片死湖 。 回过神 , 走向东南角的一座亭阁 。 坐在亭下的木塌上 , 思绪万千 , 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 这里原本是一片肥沃的庄稼地 , 老百姓每年可以生产许多粮食 , 也可以发展其它经济作物 。 不知哪位神圣心头发热 , 好端端地在平地开挖出一个人工湖来 。 五六个年头过去了 , 至今都没有兴起的一点迹象 。 这么大的阵仗 , 要耗费国家和老百姓多少钱 , 功过谁来评说?当官的有了政绩升了迁 , 每月工资奖金不少发 。 可苦了谁 , 害了谁 , 无疑都是老百姓 。 弓起身 , 心里又不甘地顺着湖边弯曲的环湖路走去 , 还没有经历观光车碾压 , 路面已显坑坑洼洼 。 心想 , 这多么像大跃进时大炼钢铁的翻版呀!那时 , 不是也把家里好好的吃饭锅 , 队里耕地的犁铧砸碎拿去炼费铁吗?在社会变革的时候 , 总会生发一些匪夷所思的事端来 。 各地一个个人造景观拔地而起 , 一个个农家乐应运而生 , 一个个产业园呱呱坠地……屈指算算 , 有几个在良性发展?大多还不是处于垂死挣扎之中 。 不是说发展不好 , 而是人们有了太多的急功近利 。 袁家村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证 。 我听过郭书记在南方“古镇古村”论谈上的讲话 。 说是为了发展袁家村 , 不让这个样板村失去昔日的光彩 , 他回村接替父亲当了村书记 。 可在新时代的浪潮中 , 一个小小的袁家村 , 前头在哪里?出路在何方?他曾邀请省设计院和北京设计院两位专家为袁家村出谋划策 。 当小车拉着两位大师在村里转了一圈后 , 又到西安的国际饭店一边宴请专家 , 一边探讨袁家村的未来 。 可令元书记没有想到的是 , 两位专家饭包酒足后给他泼了冷水 。 说:“你们袁家村无山无水 , 极度缺乏自然资源 , 真的无从下手 。 要像兵马俑、华山那样就好办多了 。 ”郭书记心里懊恼地说 , 要是有兵马俑和华山 , 我也就不用请你们了 。 后来还是依靠村上干部拧成一股劲 , 自己想办法 , 慢慢一步一步艰难地走了过来 , 如今成了中国第一村 。 有许多外地朋友来到袁家村考察取经 , 还丈量了袁家村的门楼和其它 。 郭书记心里笑着说 , 你就是把袁家村囫囵搬过去 , 也成不了袁家村 。 模式谁都可以搬 , 但袁家村干部的无私和凝聚力是谁也搬不走的!这就是“只要齐心 , 方能断金”的道理 。 诸多失败的例证 , 究其原因 , 就是“私”字在作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