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清谈』“了如指掌”说禘礼:圣人孔子为何孤掌难鸣?


成语“了如指掌”讲的是有人向孔子请教禘(dì)礼的故事 。 从这个典故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社会的大动荡、大变革 , 以及孔子作为当时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这个大变局中的种种不适应 。 然而历史如大江之流奔腾向前 , 逆浪而行者固然勇气可嘉 , 却终究敌不过大势所趋 。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 , 他的祖先是殷商后裔 。 周武王灭商后 , 因为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贤明忠诚 , 便将他封在了宋 。 微子启死后 , 孔子的先祖、微子启的庶弟微仲即位 , 后来宋国发生内乱 , 孔子的曾祖父便举家逃到了鲁国 。
鲁国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封地 , 因为鲁国是姬姓"宗邦" , 所以在诸侯国中声望最高 , 鲁国坚持以周礼治国 , 保留了周朝的文物典籍和礼仪制度 , 使“周礼尽在鲁矣” 。
到孔子时 , 早已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周王室衰微 , 周王统治的区域方圆不足六百里 , 诸侯进行争霸战争 , 不再定期去朝见周天子 。 甚至在公元前707年 , 因为郑庄公拒绝朝见 , 周桓王兴师讨伐 , 郑国大将祝聃还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 。
对于这种君不君、臣不臣的乱世现象 , 孔子叹息道:“觚不觚 , 觚哉!觚哉!”觚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 , 上圆下方 , 有四条或八条棱角 , 容量大约是二升 , 后来觚改成了上下都是圆的 。 孔子借此表达自己的不满 , 说:觚已经不是原来的觚了 , 那还能叫觚吗?还能叫觚吗?

『文史清谈』“了如指掌”说禘礼:圣人孔子为何孤掌难鸣?
本文插图

觚 , 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 , 也用作祭祀时的礼器 。 觚失其棱 , 孔子认为是名实不符 , 礼崩乐坏的征兆 。 孔子“了如指掌”说禘礼《论语·八佾》中有这样一段话:“或问禘之说 。 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 , 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 ”
“禘”是最隆重的大祭之礼 , 是由帝王代表人民举行的祭告天地 , 祈求天地赐福的大典 。 禘礼只有周天子才能举行 , 《礼记·大传》中这样说道:“礼 , 不王不禘 。 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 , 以其祖配之 。 ”
“不王不禘” , 也就是说禘礼是王者之大祭 , 诸侯不得行禘礼 , 因为在宗法制度下 , 只有大宗才有祭祀祖先的权利 , 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 , 诸侯相对于周天子而言 , 只是小宗 , 小宗是不能祭祀周王先祖的 。
在行禘礼期间 , 帝王必须进行斋戒沐浴 。 “斋”指的是内心的自我反省 , 而不是佛教所说的吃斋(素) 。 沐浴也不仅仅指的是洗澡 , 而是《易经·系辞》上所讲的“洗心退藏于密” , 也就是清除心中的杂念 , 洗心革面 。
周武王建立周朝两年后就病死了 , 此时成王只有十三岁 , 加上周朝刚刚建立 , 国家还不稳固 , 所以就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政 。
周公旦尽心尽力地处理国政 , “三吐哺三握发” , 还出兵东征平定了武庚的叛乱 。 周公执政七年 , 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 , 还为周朝“制礼作乐” , 建立了一套典章制度 , 也就是孔子心心念念所要恢复的“周礼” 。
到了周成王年满二十岁的时候 , 周公旦把政权交还给了成王 。 成王感激周公旦 , 就特许他举行禘祭 , 以后鲁国的国君都沿例“僭”用 。
在孔子看来这是很不应该的 , 是不合礼制的 , 但他又不想明白指出来 , 只能装着不闻不问的态度 。 所以 , 当有人向孔子请教关于禘礼的说法时 , 孔子说:“我不知道呀 , 如果有懂得的人 , 看天下国家事物的道理就好像是呈现在这个掌心上这么清楚明白了 。 ”他一面说 , 一面还指指自己的手掌 。 后来人们就用“了如指掌”来比喻对事理了解得非常透彻 。

『文史清谈』“了如指掌”说禘礼:圣人孔子为何孤掌难鸣?
本文插图

不是不知道 , 只是很无奈啊……孔子的理想追求:“周监于二代 , 郁郁乎文哉 , 吾从周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