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于平淡的性格是一种啥心理导致的

谢邀......题主你自己都不关注这问题邀请我做甚啊。要我说的话,这不是什么心理机制,是心衰了而已,哦,而已要划掉,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很有可能是旁观者比你着急。这是一种比较“消极”或者“抑郁”的心理状态,其实我更乐意把它描述为一种“无知”和“无力”。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中,苏格拉底向智者狄奥提玛请教关于爱神的事情,狄奥提玛说爱神是资源神和穷神的儿子,他像母亲那样贫穷,露宿街头,另一方面他像父亲那样谋划美和好的东西,所以他勇敢,冲动,热情,是喜欢耍花招的猎人,渴望并能得到知识,热爱智慧,擅长音乐,药物和诡辩。本性而言他不是神也不是人,他得到的资源不断枯竭,所以他既不贫穷也不富有,他也处于智慧与无知之间——接下来的论点我觉得很有意思。“没有一位神热爱智慧或有变得智慧的欲望,因为他们本身富有智慧(即,当下并不缺乏智慧),任何已智慧的人也不会热爱智慧。无知者也不热爱智慧,或有变得智慧的欲望。无知者的问题恰恰在于,虽然不好、不聪明,但他认为自己很令人满意。如果某人认为自己不需要某物,就不可能渴望自己认为不需要的东西。”这段话表达了两个观点——一是,若非让自己变得更好(令自己满意/幸福),否则追求的标准和目的都是可疑的,对已有事物的追求同样可疑(假使已经拥有,为何还是不满意/不幸福,那这种结果和行为的背离就是可疑的;若已拥有,已幸福,那就是已满足)。一是,如果需求不是出于自身,那么这种追求同样可疑,因为不能令自己满意/幸福。这也就是所谓,拥有了,看淡了——究其根本,是认识到不过如此。但没拥有就看淡这里存在一个审美的取向问题,一概按照装逼论处就不讲道理了。所以考量别人的生活,你觉得他们的“成功”是你真正想要的么?知道山上空气不错但真正为了清新空气愿意远离便捷城市生活的又有多少?“以金换铜”是另一个命题了......或者说,我真正需要/需求,我认为花费代价/不计代价,得到的结果是值得的,那便是值得的,否则,别人认为再好,我不喜欢,我就没有那么大的行为动力去追寻,觉得得不偿失,拿金子换黄铜。最白话的栗子,那些喊着世界美好的人又有多少真正愿意或者去,身成世界呢?所以题主你现在并没有发现或者认识到自己认为“美好”的生活,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上的“无知”,原因嘛......我只能胡乱口胡是父母的锅了,我遇到的十有八九是巨坑的父母,巨坑的长辈,巨坑的老师。或许有一天题主你遇到一个美人的时候会为了TA而改变颓废的状态变得优秀展开追求也说不定,动力来源上面都说了。
■网友的回复
谢邀,前几天考试,所以没答题,不好意思了。我对心理学没什么深入的研究,所以就简单的说一点吧。希望对你有帮助。既然是趋于平淡,首先,你得不平淡过。打个比方,许多成功人士喜欢和普通人说不要把钱看得太重,要追求内心的高雅。他们为啥这么说,很简单,他们有钱,或者说至于曾经有过钱,所以他们开始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问题是普通人没有这么多钱,普通人需要养家糊口,迫切需要解决生存需求和生活需求,我觉得大部分人做不到在穷困潦倒之时去提升精神的境界。仓鼎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是赞同这句话的。所以说完这个例子,我想问一个题主,你不平淡过吗?十九岁你如果上学应该还是个大学生吧,如果不上学也就是刚刚步入社会的人,所以,你在大学里取得过多好的成绩还是在社会上立足了?如果没有,只能说你一直是平淡的。然后,我想说一下。造成你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周围环境有关系,就拿我来说,在大学里,大部分人是相对颓废的,这是很普遍的现象。除了自制力特别强的人,大部分都是平淡无奇的,不幸的是,我属于大部分。所以我的大学生活并没有什么闪光灯,也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东西。你的问题还是在于你的心态,你不去逼自己一把,可能你觉得现在的情况还好,满足于现状。如果你不想以后一直这样,然后将来碌碌无为,你就去改变自己的心态,多去看看优秀的人在干什么,站在顶端的人都是怎么生活的。最后,年轻人,不要虚度了自己的青春,你需要树立一种你想站在天上俯视众生的理念,而不是站在地上仰望别人。多和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士交流,就算在学校也是一样,多看看成绩优异的人是怎么安排生活的,多看看证书一大摞的人是怎么学习的。也许在你功成名就以后,你可以告诉世人,没啥好争的,没意思,你们这些凡人;可是在你还不能成为金字塔顶端的时候,你还是多看看金字塔顶端是什么样的情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网友的回复
痛过了,笑过了,磨平了,忘记了,过去了,遇见了,看透了,爱过了~
■网友的回复
拥有了,看淡了,是淡然没有,看淡了,是装逼
■网友的回复
我希望之后能学学心理学,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专业回答你。不过在这之前,我也很乐意用个人经历和你交流交流。我很高兴你用“趋于平淡”来描述你的状态,我的话,会说“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都不会沉溺”。虽然切实,但怕不客观。答主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母亲过世,母亲直到现在都是我生命里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当然她的离世也给了我最大的影响――“对于很多事无所谓”比如,死了就死了,反正是去见我妈,……不过答主并非是从此消沉,后来遇到一些贵人,初中免中考免学费保送进入了高中,高中念完去重庆大学上了大学,但尽管如此,仍然是世事于我如浮云的状态。描述完状态,借着上面的背景来找找原因――1、至亲的离世让自己性格偏执母亲离世之后,父亲又脾气暴躁,我很难同他好好说说话,于是我童年少年的状态又是极孤僻。我反感父亲他们这样做父亲的做法,大多情况,对于他们的想法、见解、做法反感。而且容易偏激,对于矛盾,往往第一反应是“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2、不同于父辈的人生追求。父辈拜金,我就愈发讨厌成为他们口中“有个稳定的工作,有持续收入”的人。摆脱了这份结婚生子的压力,答主便着手思考自己喜欢的事是什么,有价值的人生是什么,花了6年。不争钱,不逐权,就很容易平淡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