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宏: 七九年那场战事

----对“投名状论”的高度质疑
18年旧文
近期在网络上曾出现一个帖子 , 内容是一名被称为“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的高善文先生 , 于2018年7月28日应邀在纪念山西证券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记录 。
在该发言记录中 , 有这样一个似曾相识、流行很久、很广的观点: 中国的对外开放其实就是对美国的开放 。 而美国凭什么接纳中国的开放呢?高先生以《水浒传》中那些逼上梁山的汉子、把“提人头”作为被山主接纳的“投名状”为例 , 认定1979年邓小平决定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也与此相类似 , 是为了让美国接纳中国的改革开放、而向美国递交的一份投名状 。 并由此奠定了中美关系的大局 , 奠定了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战略的基础 。
毫无疑问 , 高先生对中美关系重要性的判断、对邓小平在此事上所建立的历史功勋的判断 , 我都高度认同 。 但对“投名状”说法的分析逻辑和事实真实性 , 则持高度的怀疑 。 因邓已去 , 无法自白 。 故在此出于某种责任之感 , 以战战兢兢之态度 , 壮起胆子,尝试着代为辩之 , 以就教于常先生 。
一 , 美国接纳中国改革开放的真实原因
美国为什么会接纳中国的改革开放?这不取决于任何别的原因 , 而取决于美国对外政策的两大基石:美国国家利益和美国价值观 。
从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独立建国开始 , 美国在总体上只坚守国家利益这一基石 , 奉行孤立主义的外交路线 , 对外部世界的事 , 基本上采取旁观者的态度 。 这一点 , 甚至在1890年其GDP成为世界第一之后的近半个世纪 , 都没有根本的改变(在一战、二战中的参战 , 也是被动为之) 。
但是 , 由于吸取希特勒纳粹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的教训 , 美国人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在国内严重侵犯人权的国家 , 必然会在其强大之后构成对他国国家安全的威胁 。 因此 , 维护以人权为核心的美国价值观 , 就是从根本上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 。 这样 , 二战之后的美国外交的基石就调整为:一是人权外交 , 二是国家利益 。
到2017年1月 , 在竞选中就高调“美国第一”的特朗普 , 又将美国利益放在其外交政策的首位 , 试图纠正他所谓的其前几任总统过分强调人权外交而对美国自身利益的伤害 , 以实现国际人权与国家利益二者之间的平衡 。
如果以上看法是可靠的 , 那1972年尼克松访华、实现中美关系的缓和、以抗衡苏联的威胁 , 就主要是美国人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 。 而1979年中美建交 , 除了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继续抗衡苏联威胁之外 , 另一个重要原因 , 就是美国人出于以人权为核心的美国价值观的考虑 。
就是说 , 由于1976年之后 , 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放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 将全党和全国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并为此及时启动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 。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 中国与美国才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
请注意三个关键的时间点:中美建交是1979年1月1日 , 邓小平访美是1979年1月28日 , 中国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是1979年2月17日 。 这种不可颠倒的时间循序 , 十分清楚地表明 , 美国接纳中国的改革开放、决定建立外交关系 , 绝不是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作为投名状而换来的 , 而是中国在国内发生的改革势头使美国人看到了一种希望:中国有可能通过内部的改革与对外的开放 , 逐步走向与美国在价值观上相同的市场化的经济路线 , 进而一步一步过渡到与美国价值观相同的自由化的政治路线 。 同时 , 也为美国企业带来广阔的投资机会 , 为美国产品带来广阔的销售市场 。
魏宏: 七九年那场战事。换言之 , 美国接纳中国的改革开放 , 是由美国两大外交基石的固有性质和内在期望所决定的 , 并不是所谓“投名状”之使然 。
二 , 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略意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