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楠说史@吕伯奢之死,曹操屠其全家,史学家为曹操鸣冤


【平楠说史@吕伯奢之死,曹操屠其全家,史学家为曹操鸣冤】"宁我负人 , 毋人负我"仅一句话道尽曹操乱世奸雄本性 。 这句话第一次出镜就在误杀吕伯奢一节 , 而情节中以吕伯奢一家盛情款待与曹操猜忌误杀作对比 , 为奸雄形象提供支撑 , 使曹操"生性多疑"的形象盖棺定论 。 但是 , 对于这样含糊的记载真的能够用来塑造一代枭雄形象吗?事实上 , 《三国演义》虽说是著作 , 但却不能逃脱小说的范畴 , 在正史《三国志》中 , 对于吕伯奢的冤死并没有提及 。 最初的有关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晋王沈《魏书》 , 而这其中 , 大有"吕伯奢之死不冤"的意味 。

平楠说史@吕伯奢之死,曹操屠其全家,史学家为曹操鸣冤
本文插图

"太祖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 , 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 , 取马及物 , 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 从原著上来看 , 涉事双方仅是吕伯奢家人与曹操 , 并无吕伯奢本人 。 而论说主责也是吕伯奢儿子与宾客先行强抢财物 , 在当时乱世曹操不过是"防卫过当"而已 。 当然在《魏书》中曹操的形象也与《三国演义》中大相径庭 , 不仅去除了多疑暴虐的恶习 , 更添加了一分豪情意味 。 对曹操的形象如此颠覆 , 《魏书》的记载有多大可信度呢?

平楠说史@吕伯奢之死,曹操屠其全家,史学家为曹操鸣冤
本文插图

看待历史需要客观 , 但著作是人写的 , 主观思想必然参杂其间 。 从作者角度出发 , 王沈仅比《三国志》作者陈寿年长几岁 , 对于时代的发声 , 真实度还是值得信赖的 。 但是 , 王沈乃大将军曹爽的门客 , 这一点就值得思考了 。 曹爽是曹操的干孙子 , 那么王沈就是曹家家臣 , 对于曹家历史去粗取精 , 夹杂一些积极因素在所难免 。 而历史也给出了相关例证 , 司马家族崛起之后 , 曹家逐渐大权旁落 , 而王沈在曹髦密谋伤害司马昭时 , 卖主求荣换得安平侯头衔 。 可见 , 王沈气节方面值得思虑 , 而其所著内容是否投其所好也有待考量 。

平楠说史@吕伯奢之死,曹操屠其全家,史学家为曹操鸣冤
本文插图

郭颁《魏晋世语》中对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的情节也有体现 。 :"太祖过伯奢 。 伯奢出行 , 五子皆在 , 备宾主礼 。 太祖自以背卓命 , 疑其图己 , 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 "从《魏晋世语》真实性来讲 , 《魏晋世语》成书较早 , 即使《三国志》也曾引用过其中内容 。 而且这段的记载看上去相对中庸 , 仅是对事件的含糊叙述 , 并没有夹杂个人情感 , 从表面看应该是曹操"背卓命"所以起疑操刀 。 但是抛去这段来看 , 历史上评论家对郭颁治史态度颇有质疑 , 甚至有"惟颁撰魏晋世语 , 蹇乏全无宫商 , 最为鄙劣 , 以时有异事 , 故颇行於世"博人眼球的说法 。

平楠说史@吕伯奢之死,曹操屠其全家,史学家为曹操鸣冤
本文插图

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 , 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都被多次记载 , 真实性可以保证 。 但是为何《三国志》对于误杀吕伯奢没有记载 , 而《三国演义》中又将吕伯奢本人也写上去了呢?误杀吕伯奢毕竟是曹操起步阶段难以取证之事 , 不管是史实还是史学家个人因素 , 对于这件事的全经过已经难以证实 , 陈寿干脆将其去掉 , 以保证《三国志》内容中肯 。

平楠说史@吕伯奢之死,曹操屠其全家,史学家为曹操鸣冤
本文插图

《三国演义》则更好理解 。 史书对于曹操杀人动机记载不明 , 但是敢肯定的是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不假 。 《三国演义》本是小说 , 从作者角度也是亲刘远曹 , 为了故事情节的饱满 , 为了人物性格塑造 , 增添吕伯奢沽酒而归被杀的情节也无可厚非 。 这样不仅写出了曹操的多疑猜忌 , 更凸显了曹操心中矛盾 , 引出后世流传"宁教我负天下人 , 不教天下人负我"的言论 , 何乐而不为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