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志』《读书》首发 | 王正原:天人与“成神”( 二 )


『读书杂志』《读书》首发 | 王正原:天人与“成神”
本文插图

卜甲拓片:商王通过大甲、下乙、咸三位祖先宾于上帝(来源:《甲骨文合集》1402正)
普鸣认为 , 晚商至西周时期的宇宙观存在着人间领域与神圣领域之间的相对分离与潜在对抗 , 这构成了青铜时代天人关系的主调 。 商人尝试以祭祀安抚与人潜在对抗着的“天” 。 他们将故去的祖先“制作成神” , 以使祭祀对象得以由祖先神逐级上升 , 最终及于“帝” 。 周人虽发展出了基于道德的宇宙秩序 , 但因袭了天人相分并相抗这一前提——上天的“命”需要通过修德与祭祀才可获得并维持 。 殷周之宇宙观差异只是程度上的 , 而不是本质上的 。 类似的天人张力同见于赫西俄德《神谱》 , 但《神谱》更重自治而非调和 。
『读书杂志』《读书》首发 | 王正原:天人与“成神”
本文插图

大盂鼎铭文拓片:殷人失命 , 周人得命(来源:《殷周金文集成》)
中国初入战国时代时 , 上述主调产生了一些回音 。 《论语》《墨子》《国语·楚语》继续主张以祭祀调和相分的天人 , 但各自有所发展 。 《管子·内业》代表了一类新的尝试 。 该文本暂还坚持天、人的分别 , 但认为人可通过修身而非祭祀 , 获得神力 , 以控制万物 , 知晓吉凶 。 该流派反对以祭祀掌握治权者 , 与传统宇宙观形成了对抗关系 , 是自我神化主张之雏形 。 普鸣认为 , 在相近时期 , 类似的天人关系转型同存在于希腊 。
『读书杂志』《读书》首发 | 王正原:天人与“成神”
本文插图

孔子圣迹图·杏坛礼乐(来源:《孔子圣迹图》 , 清·焦秉贞)
稍晚时候的《孟子》与《庄子》内篇仍在以某种方式延续天人之相抗:《孟子》期望人类通过实践天道来为世界构建秩序 , 但承认上天有时会加以阻拦 , 这构成了一种微妙的天人张力;《庄子》内篇认为 , 人为秩序与自然秩序之间存在对立 , 只有摆脱前者 , 人才能顺于天 , 消除与自然的对抗 。
至战国晚期 , 形势变得更加复杂 。 旧传统的余音仍在 。 荀子和《周易·系辞传》均推崇以祭祀与占卜安抚上天 , 但前者偏重于建立政治秩序 , 后者偏重于理解宇宙 。
同期 , 由自我神化主张发展而来的“关联式宇宙观”(correlative cosmology)开始兴盛 。 郭店楚墓《太一生水》、《老子》、马王堆出土的《十六经·成法》、《管子·心术》等文本皆认为万物由单一源头依次生成 , 通过这种起源论消除了天人的二分:人可沿生成之链回溯 , 获得原初力量 , 以知晓、控制万物 。 普鸣指出 , 这种宇宙观可被视为超越人神对抗关系的一种普遍尝试 , 而非中国所独有 。
『读书杂志』《读书》首发 | 王正原:天人与“成神”
本文插图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篇(来源:《郭店楚墓竹简》)
“神升派”(the ascension of the spirit)宇宙观是自我神化流派中更极端的分支 。 马王堆帛书《十问》篇、《庄子》外篇、《楚辞·远游》等文本都持有这种宇宙观 。 其宇宙论意味稍弱 , 但更强调形式与精神的二分——形质终会消散 , 但精神永不朽烂 。 得道之人可以通过修身以超越形质 , 升至上天 。 普鸣认为 , 在尝试将神性从政治共同体剥离上 , “神升派”与柏拉图的《裴多篇》不无相似之处 。
秦统一后 , 中国迈入了帝制时代 。 面对几种相互竞争的宇宙观 , 秦、汉宫廷整合出了新型的天人关系——神权统治 , 这种意识形态在秦皇汉武时最盛 。 一方面 , 皇帝大量设立雍畤 , 频繁巡游 , 驯服四方神灵 , 借神力掌握天下 。 另一方面 , 通过方士的技艺 , 活着的皇帝本人被赋予了神性与上天的力量 , 以此控制世界 。 在不少既有叙述中 , 神化君主(皇帝)是东方的特殊产物 。 普鸣却再次通过比较指出 , 在帝国初兴阶段 , 多数文明都出现过神化君主的尝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