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翼偶像的倒塌 “龙虾教授”彼得森接受人工昏迷( 二 )

右翼偶像的倒塌 “龙虾教授”彼得森接受人工昏迷
据报道 , 彼得森曾至少一次尝试靠自己戒断但不成功 , 这可能导致了他后来的问题已有一些较成熟的方法治疗对苯二氮类药物(包括如氯硝西泮、安定药物和阿普唑仑等)的依赖 , 该类镇静性药物用于应对焦虑症、失眠症和癫痫病 。 苯二氮类药物作为巴比妥酸盐的替代药物 , 于1960年被引入美国市场 , 可用于治疗从惊恐发作到肌肉痉挛等多种疾病 。 它们在短期或间歇性使用时非常有效 , 但如果每天使用则效果往往会减弱 。 它们还可能在四个星期内导致身体依赖 。 如果已对苯二氮类药物产生身体依赖的人突然停止服药 , 他们可能会遭受包括严重焦虑、激越 , 甚至危及生命的各种戒断症状 。在大约十年前 , 波士顿麦克林医院的门诊服务医疗主管、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助理教授奥利维拉·博古诺维克(Olivera Bogunovic)博士就制定了一项门诊计划 , 以帮助患者戒断苯二氮类药物 。 她回忆说 , 在那之前 , 患者只能在医院接受四天的戒断治疗 , 因为那是所有保险会承担的开销 。 但四天实在太短 , 有时患者会反复发作 。对苯二氮类药物依赖的最新戒断治疗方法不算什么痛苦的考验 。 病人不需被绑在医院病床上经历忧惧的折磨 , 取而代之 , 在几个月时间内 , 患者在医院之外逐步戒断药物 , 通常每隔两周 , 医生就尝试将患者的剂量减少25% 。 博古诺维克说 , 这种方法的成功率很高:“我们诊所中 , 多达80%至90%的患者已成功戒断 , ”她告诉我 。据报道 , 彼得森曾至少一次尝试靠自己戒断但不成功 , 这可能导致了他后来的问题 。 博古诺维克解释说 , “这叫做‘点燃效应’(kindling effect)……如果第一次尝试戒断未采取恰当的方法 , 之后每次尝试戒断都会更困难 。 ”米哈伊尔还声称 , 除去对氯硝西泮的药物依赖 , 彼得森还对该药物产生了一种矛盾的反应——据称该药物使他极度躁动(显然镇静类药物的作用本应恰恰相反) 。 博古诺维克说 , 这种对苯二氮类药物的矛盾反应出现在大约1-2%的患者中 , 临床术语为“静坐不能”(akathisia) 。 患者可能(不停地)换位置、翘起二郎腿又放下、来回晃动或扭动身体 。 严重者可能完全无法正常支配身体 。眼前浮现的画面是一个被困的男人:他无法忍受药物 , 也无法忍受戒断 。 米哈伊尔在RT上说 , 她的父亲要寻找一个有胆识帮助他戒断之处 , “瞬间完全戒断 , ”那里的医生“不会受到制药公司的影响” 。一个不想使用药物的男人因此飞行了数千英里 , 去接受人工昏迷治疗 , 似乎这就是事实 。 但米哈伊尔又说 , 她父亲“刚抵达”俄罗斯就被诊断出肺炎 。 如果事实如此 , 那么他所接受的人工昏迷可能和戒断苯二氮并无关系 。 如果肺炎严重到导致呼吸衰竭 , 患者就需要借助呼吸器帮助呼吸 , 又由于在重症监护室内戴上呼吸器非常不舒服 , 患者通常会被深度镇静 。更令人惊讶的可能性是 , 彼得森接受医疗人工昏迷是他戒断方案中的一部分 。 米哈伊尔将她父亲接受的治疗描述为“一种紧急的苯二氮医疗戒断 , 我们只在俄罗斯找到了这种方法” 。 这里的“医疗戒断”表明 , 药物是该计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而“只在俄罗斯找到了”则表明 , 它并非北美使用的较保守的药物辅助戒断办法 。博古诺维克说 , 她听说过有人使用医疗人工昏迷来治疗苯二氮戒断 , 但这极为罕见 , 并且科学依据不足 。 她说 , 以该类疗法戒断类鸦片要稍微常见一点儿 , 但亦无证据支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 她认为 , 问题在于 , 患者醒来后仍必须应对各种戒断症状 。 而给深度麻醉的病人戴上呼吸器、单独置于一处 , 这种做法风险相当大:呼吸器可能引发肺炎 , 而长时间久卧不动可能使患者产生血栓 , 从而导致中风 。另一种可能是 , 彼得森的医生本没有打算对他人工昏迷 , 但他因为突然戒断而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戒断症状 , 于是为了保护彼得森 , 他们被迫这样做 。 有时 , 在戒断严重的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时 , 患者会变得非常激越 , 必须使用镇静 。 他们的心率和血压可能会陡升 , 而他们极端激越的状态可能伤害自己和他人 。目前为止 , 突然戒断苯二氮所产生的各种症状 , 是最可怕的副作用 。 如果患者在发作期间呕吐又不小心吸入呕吐物 , 他们可能会停止呼吸 , 或发展成肺炎——彼得森甚至可能是因为这两种原因而接受的人工昏迷 。米哈伊尔指责西药导致了她父亲目前的困境 , 不只因为是西方医生为彼得森开药 , 而且据称彼得森的肺炎也是“北美一家医院的错” , 尽管她并没有详细阐释此事 。 而在本质上 , 米哈伊尔是将自己的“英雄旅程”介入了她父亲的困苦之中 , 她把他带到一家遥远的诊所 , 那里有“胆识”来做西方医生不会做的事情 。 她一面将自己美化为健康“专家” , 一面回避相关治疗是否伤害了彼得森的尴尬问题 。康复并无捷径可走 。 最艰难的选择不一定最有效 。 如果要从彼得森悲哀的故事中获得什么道理 , 那就是药物依赖既不是一条要被杀死的恶龙 , 也不是值得羞耻的罪恶 。 它只是凡人会出现的一种健康问题 , 应当科学待之 , 这其中并无英雄主义 。本文作者Lindsay Beyerstein是一名美国调查采访人员、播客播主 , 和纪录片电影人 。(翻译:西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