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文社」为何韩信一路开挂,赵括马谡却活成了悲剧?,都是“纸上谈兵”( 二 )


这其中的含金量 , 当然大不同 。 赵括马谡们的“谋略” , 好些都是“拍脑袋” 。 韩信的每一次抉择 , 都是在深接地气后 , 找到的最靠谱的路 。 其中的执行力 , 自然大不同 。
「朝文社」为何韩信一路开挂,赵括马谡却活成了悲剧?,都是“纸上谈兵”
文章图片
尤其说明韩信“接地气”水平的 , 更有“萧何举荐韩信”的典故 。 好些历史票友都认为 , 韩信是通过对萧何的高谈阔论 , 顺利获得了赏识与举荐 。 但想想萧何的身份就明白 , 秦朝老吏出身的萧何 , 一直做的就是兵马钱粮之类的苦活 , 最讨厌的就是夸夸其谈 。 倘若韩信只是“高谈阔论”?恐怕分分钟就要被拉出去打板子 。 他首先能够打动萧何的 , 必然是他在“治粟都尉”等岗位上 , 实实在在的成绩 。
更重要的是 , 也正因这接地气的过程 , “懂得战争”的韩信 , 才到达了“韩信点兵 , 多多益善”的境界:无论手里是个把人还是百万人 , 他都能清楚知道 , 这个庞大的战争机器如何运转 , 再一团乱麻的问题 , 他都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 。 多么鱼龙混杂的队伍 , 他更能迅速捏合成铁拳 , 形成犀利战斗力 。
「朝文社」为何韩信一路开挂,赵括马谡却活成了悲剧?,都是“纸上谈兵”
文章图片
特别是在楚汉战争的决战阶段 , 担负侧翼出击任务的韩信 , 麾下的部队常被“领导”刘邦调来调去 , 他经历的好些恶战 , 手里头都只能用些新兵蛋子 。 比如著名的井陉口之战 , 面对赵国绝对优势绝对地利的大军 , 韩信手里的三万军队 , 竟连基本的军事训练都没做过 。 可就是在这样的绝路下 , 这群“新兵蛋子”却在韩信的指挥下 , 没有哗变没有溃散 , 反而爆发强大战力 , 上演“背水一战”的奇迹 。
后人多看到“背水一战”的操作里 , 韩信神奇的谋略 , 但是 , 若没有这“接地气带兵”形成的强大凝聚力 , 谋略再好 , 这三万人也要埋进水里 。
「朝文社」为何韩信一路开挂,赵括马谡却活成了悲剧?,都是“纸上谈兵”
文章图片
此情此景 , 比起“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的赵括 , 或是“居高临下”扎营后 , 就遇到士兵哗变的马谡 , 必须说 , 这就是带兵境界上的差距 。
补充说一句 , “接地气”这事儿 , 也和穷富无关 。 不止韩信这样的“穷孩子”可以接地气 , 哪怕“富贵”如西汉霍去病 , 自幼锦衣玉食 , 还常被吐槽“不懂士兵疾苦” 。 可每次硬仗恶仗 , 他多次带兵长途奔袭 , 一路残酷考验 , 部队却从来不乱 , 总如钢刀一般砍翻敌人 。 没有“接地气”的磨练 , 没有“多多益善”的带兵境界 , 根本做不到 。
也同样是因为这差距 , 所以不管面对怎样的恶战 , “接地气”的韩信都不会“拍脑袋” , 而是实实在在解决问题:比如潍水战役 , 面对数倍于自己的齐楚联军 , 韩信并不生拼硬打 , 而是虚虚实实 , 把对手引进自己预设的战场 , 一开闸全淹进水里 。 这全程操作 , 看似是对手太蠢 , 但每一步 , 都把天时地利用到极致 , 扎扎实实的谋而后动 。
「朝文社」为何韩信一路开挂,赵括马谡却活成了悲剧?,都是“纸上谈兵”
文章图片
如此杰作 , 比起长平战场上 , 简单粗暴推翻原有战略 , 然后一头扎进秦军包围圈的赵括 , 以及擅自更改战略 , 迷信书本上“居高临下”的马谡 , 又不知高出了多少 。
以这个意义说 , 古代有多少奋斗者 , 满怀着“韩信梦” , 却悲剧地活成了赵括马谡 。 因为书容易读 , 事情却从来不容易做 。 无论是残酷沙场 , 还是任何行业的“战场” , 决定胜败的 , 从来都不是“天赋”“高论” , 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真谛:接住地气 , 扎实做事 。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三国志》、李钟琴《奇正军神》、李兴斌《论韩信的用兵艺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