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时刻■侦察尖兵——冷战中的图-22R/RD“眼罩”( 二 )


1976年4月2日夜 , 在扎伊卡(V.P.Zaika)上尉的指挥下 , 苏联空军独立远程侦察航空兵第199团的一架图-22R参加了一次导航演习 , 其任务是对卡拉诺加斯基(Karanogaiskii)靶场中的一处目标进行照相侦察 , 这次任务需要用到四枚照明弹 , 每枚照明弹均采用了对热不敏感的引信 。 起飞后大约1小时27分钟 , 这架“眼罩”飞到了靶场上空 , 并在9300米的高空准备投下两枚FOTAB-250-215型照明弹 。 然而 , 当飞行员按下投弹按钮后 , 其中一枚炸弹在挂架上爆炸了 , 紧接着 , 另外三枚炸弹也相继爆炸 , 飞机被切成了两半 。 飞行员和副驾驶安全弹射 , 但领航员不幸罹难 , 因为他弹射的高度较低 , 已经没有时间正常开伞了 。
利刃时刻■侦察尖兵——冷战中的图-22R/RD“眼罩”
文章图片
图-22使用的是较少见的向下弹射救生方式
调查发现 , 事故是由于炸弹的引信保险解除插头安装不当 , 以及在执行任务前对弹体情况检查不力所致 。 另一个原因是炸弹挂架的设计欠佳 , 没有采用保险联锁系统 , 该系统的作用是 , 只有当载荷与发射装置分离后 , 引信保险才会解除 。
空中加油能力
图-22A的航程有限 , 而对于独立远程侦察航空兵第199团而言 , 其在欧洲南部上空执行的侦察任务中 , 至少30%会因为航程受限而难以完成 , 这促进了“眼罩”空中加油系统的设计和研发 。 苏联人给图-22R配备了一个机载加油探头 , 类似于安装在图-95轰炸机上的空中加油探头 。 带有空中加油探头的“眼罩”被称为图-22RD , 后缀“D”表示“dozapravka” , 这个词在俄语中意为“加油” 。
在1962年至1963年间 , 苏军将两架图-22R改装成了图-22RD原型机 。 工厂测试于1964年上半年开始 , 重点放在空中加油机和受油机之间的对接方式上 。 相关的飞行测试困难重重 , 在近60次对接中 , 仅进行了4次输油 。 在这4次测试中 , 总共输送了25吨燃油 , 但是在成功地进行空中加油时 , 图-22RD实际上最多可以接收13吨燃油 。 为了提高技术水平 , 苏联军方的试飞员们又进行了60多次试飞 。 其中 , 最初的测试都是由尤里?苏霍夫(YuryV.Sukhov)进行的 , 但该项目最终是由亚?克里莫夫(V.YaKlimov)完成的 , 克里莫夫总共进行了45次空中加油对接 。
利刃时刻■侦察尖兵——冷战中的图-22R/RD“眼罩”
文章图片
图-22RD正在接受一架图-16N加油机的空中加油
克里莫夫曾驾机飞越北极点 , 进行了图-22RD航程最长的试飞之一 。 在完成了两次空中加油之后 , 他驾驶的这架“眼罩”总共飞行了9小时零48分钟 。 对“眼罩”进行空中加油的测试持续了将近三年 , 图-22RD型的批量生产工作于1965年开始 , 到1967年结束为止 , 共生产了26架 。 同时 , 一些之前生产的图-22R也进行了类似的返厂改装 。 由于能够进行空中加油 , 因此图-22RD不再需要机身前部的内部油箱了 , 这增加了机内空间 , 可用来容纳更多的侦察和电子情报搜集设备 。
批量生产的图-22RD由RD-7M2发动机提供动力 , 该发动机可提供更大的推力 , 使飞机的最高速度升至1640千米/小时(约合456米/秒) , 从而达到了苏联部长会议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最初要求 。 此外 , 由于安装了气动操纵的PT-1伸缩式空中加油探头 , 因此机头的天线罩也进行了重新设计 , 为此图-22RD改装了一台“红宝石-1L”雷达 , 绰号“短角” 。
北极侦察任务
【利刃时刻■侦察尖兵——冷战中的图-22R/RD“眼罩”】苏联海军航空兵下属的独立远程侦察航空团或海上侦察航空团也进行了所谓的“舰队间(协同)训练” , 在开展此类训练期间(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 , 相关部队从加里宁格勒州的契卡洛夫斯克(Chkalovsk)和克里米亚州的萨基?诺沃费多里夫卡(SakiNovofedorivka)转场到了位于基佩洛沃(Kipelovo)的北方舰队航空基地 。 甚至就连不具备仪表飞行能力的图-22R也从基佩洛沃基地起飞执行过远程任务 , 以拍摄北约的舰艇和基地;在图-22RD进入苏联海军航空兵服役后 , 其滞空时间有了进一步的增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