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师说》是一篇好文章吗

看到这个问题我气笑了。
■网友的回复
再次说圣人与愚人,目的是加重语气强调。其次,「是故」二句是观点,而另一句是总结,作用与意义都大不同。而当时说巫医乐师,学习确实是为了生存,但学习使他们越来越知识丰富也是客观事实。当时士大夫耻于师是一个大问题。社会阶层低的反而比士大夫还要有智慧和学识,所以拿来对比或者讽刺也无不可。以上
■网友的回复
可能是没读明白,韩愈这篇文章并不是表现自己文采的,而是为了给自己弟子传业授道,解答疑问的,类似于别人上门拜师,他要把自己这辈子最干货的东西讲一节试听课。大背景是以问别人为耻,自己又没什么名气,算不上什么名师,这时候有个人想他拜师,但是凭什么跟你学习呢?你跟别的老师比有什么特色项目?
解答三个疑虑。
1老师是教什么的?
2什么样的人有资格成为老师?
3老师不如学生原因是什么?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会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最终不能理解了。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听闻见识事情也本来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跟圣人相差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是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里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了解句读,疑惑就不能解开,有的向老师求解,有的却不向老师求解,小的方面去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向他人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这篇文章高一的基础课程,要求全篇背诵 ,比较难懂,大多数人只是背过,至于讲的什么道理,不懂。文章又全是之乎者也咬文嚼字,初中毕业的就没机会读到,高中毕业的又没什么社会经验,读了也不会有太多感悟。我在二十五岁那年才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感悟颇深,回家给媳妇讲这些道理,媳妇张口就来,背的滚瓜烂熟,却是仅仅背过,并不明白所讲。
通过这篇文章我明白几个道理。
1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有的人高三就是巅峰,之后就不学习,那你就一定可以超过他,高中毕业的比别人本科毕业差三年,初中毕业比大学毕业差六年,这个差距需要你用一辈子去弥补。
2一定找比自己强的人学习,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学习不限于知识,道理,为人处世,情商,只要你觉得他比你强,你就可以学。
3学会了,你就要传业授道,将你懂的再教给别人,你说的好,学得精,别人就会点赞关注。教会别人,就是一个自己把所学知识融合贯通、知行合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获得的收获并不比别人少。
建议你多看原文,自己领悟。文章是好文章,就怕有人看完觉得有的话多余,后句重复,删了编成精选,再给你看。
■网友的回复
师说不是典型的韩式文章,从思想内容到文采技艺,都不是很好的文章。
唐朝科举分明经科和进士科。进士科考诗赋文章,明经科考经典。
社会重视进士科,不重视明经科,明经科考经典又寻章摘句,因此当时不重视读经典,读经典又只顾咬文嚼字,不问大旨。
官学是教经典的,教的与考的不挂钩,因此官学的学生不重视读经典。
官学的老师官品也不高,不受人重视。
正如现在中学教学,高考不管你读名著多少。你读的再多,也不直接考。因此,老师再提倡读名著都没用。老师的地位也低,又穷,贵族学校学生家里都比较有钱。他们瞧不起老师,是必然的。你教的没用,你又穷,还劝人读那些没用的,毫无说服力。
正如雷海为,37了,奔四了,诗词背的6,毛用?得了冠军,毛用?只会送外卖,女人都找不到。如果他再大肆劝别人读诗词,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
韩愈在官学任教,是四门博士,也面对这种尴尬情况。一般人也就有自知之明,韩愈不然。他逆流而动。
唐朝不重视儒家,统治者重视的是道教或佛教。韩愈排佛,曾经批评过皇上。写《师说》是批评社会风气,是弘儒,与排佛是一体两面。
总之,韩愈是看社会不顺眼,从上到下都看不顺眼。
他以儒道的传承者自居,文武周公孔孟,然后就是他,他是有使命感的。真是迷之自信。跟孟子一个德行。
儒家思想总是给人迷之自信。什么修齐治平,什么平治天下,什么为万世开太平。鸡血的很。造就一类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可怜可笑的废人,人格扭曲,三观极歪,孔乙己是也。
法家讲求物质实际,获取功名富贵。道家讲求心灵的自由,逍遥自在。二者皆有可取之处。
儒家有啥?无法造就太平,无法自由心灵。牛皮烘烘,一事无成。
韩愈虽然牛皮烘烘,批评这个,批评那个,但是他自己倒是挺实际的,利禄之徒一个,一点也不傻。
因此韩愈不被后儒承认尊重。这是他在思想上的失败,不但当时失败,后世也失败。
他在实际上并没吃亏,后来官做的很大。
他在文章上,牛皮烘烘的文章写得不少,不赖,很有气势,虽然不讲理。好文章就不在乎讲理与否。有人訾议过秦论不符合史实,真是冬烘可笑。又不是写学术论文。
对于其文以载道的主张,周国平认为是坏了文章之道。好文章不在于是否载道。韩愈的主张虽然不太对,但是没太影响他自己的文章,他的文章写得好,不在于载道,而在于气势。
而师说这篇文章,主要是载道,却没什么气势,没什么文采。因此不算好文章。
选入教材,是因其教化作用。虽然教化往往没用。
■网友的回复
题主我很赞同你说的话,在高一的学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和语文老师展开争斗,但是最后并没争出了所以然。直到现在依然觉得我是对的。
韩愈在师说中,先说童子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可是后面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我的理解是,韩愈不赞同只教授技巧性知识而不“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但是后面又说赞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难道这些人拜的师可以帮其“传道受业解惑”吗?难道“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学习的不是一种技巧性的手艺吗?这样看,“巫医乐师百工的技巧性手艺”和“童子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有何区别?
【韩愈的《师说》是一篇好文章吗】 我只是一个没有见识和足够文学素养高中生,如果说的有不对的地方,希望有高人能来点拨!
■网友的回复
实力打脸,然而打自己脸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