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辉图书■假期是与日常生活的决裂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假期是与日常生活的决裂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现代社会对效率的崇拜 , 以及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正改变着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和认知 。 “时间不够用”似乎是不少人常挂在嘴边或者在心里默念的一句话 。 一些人被催着或者逼着做事 , 一些人则由自己内心膨胀的欲望鞭打着 , 一刻也不停歇 。
在日常生活中 , 时间被分割和重组 , 分和秒代替了“永恒” , 而假期则是与日常生活的决裂 , 不论是其节奏还是价值观 。 五一假期将至 , 借由书评人维舟的文章 , 让我们重新审视时间对人的拘役 , 以寻求自由的可能 。
时间的拘役
文/ 维舟
节选自/ 《一只脚踏进后现代》
阿拉伯地区流传的一个故事里曾提到一枚魔戒 , 它可以给人们提供任何想要的东西 , 但总要附带一个“但是” 。 比如 , 你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安全 , 却发现自己待在监狱 。 这是人类困境的典型隐喻 。 工业文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 但是 , 现代社会里人群的精神疾病 , 也是有史以来最普遍、最可怕的 。
前一阵 , 有朋友感叹自己的人生是“死线(deadline)组成的人生” 。 不分昼夜地赶、催、逼 , 这些在旁人眼中或许只是悲喜剧 , 而对身处其中的人而言 , 精神是很难不感到焦虑和郁闷的 。 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更消耗人的体力和意志 , 而在那些处于前沿的所谓“创意产业”中 , 这种时间的压迫则呈现得尤为明显:每天被分成若干个时段来完成多项任务 , 而每一项都是top urgent(最紧急)的 , 现代人的时间是最工业化、最机械化的 。
时间的可测量化正是现代文明的前提之一 。 在口语中 , 我们或许还保留着古代描述时间的方式:“一盏茶的工夫”“我会在太阳落山前赶到你那儿” , 但在现代化的工作中 , 时间都是精确计算的 。 在一个时间无法被量化的社会里 , 是绝不会出现“材料必须在17:25前送达”这种语句的 。 这种“赶时间”“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 , 本身就是现代人精神焦虑的最重要来源 , 因为相比任何一种约束和资源 , 时间都是最无情的:它永远以同样的速度向前推进 , 没得商量 , 除了延后 , 不可能突然“多”出来 。
为抓紧时间而陷入持续的焦虑中 , 是一种现代现象 , 因而也是前现代社会的人所无法理解的 。 戴维·拉姆(David Lamb【三辉图书■假期是与日常生活的决裂】)在《非洲人》一书中曾谈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白人差几分钟没赶上航班 , 懊丧之下暴怒不已 。 一个当地的航空公司职员大惑不解:“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这么烦恼 , 三天后不是还有一班吗?”
金钱和时间 , 是拘役现代人的两大因素 。 人们很容易注意到被金钱奴役的拜金者 , 却很少意识到一个量化的时间也会使人丧失自由 。 印第安人曾困惑于白人那种对黄金的狂热:“他们老是渴望东西......老是坐立不安......老是追求某种东西......他们简直像疯子......”这种“疯子阶段” , 大概是资本积累时期在所难免的 。 欧洲文明辉煌的19世纪 , 成年人的工作其实极为繁重 。 1800年前后 , 英国工人往往从6岁工作到60岁 , 每天工作12—14小时(每年约4500小时) , 到1870年 , 人均年工作时数下降为2984小时 , 而1990年为1490小时 。 这两百多年里 , 年工作时数每年平均递减0.6% 。
相比起来 , 现在人均年工作时数全球排第一的台湾 , 为2282小时(根据2003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世界竞争力年报”统计) 。 中国大陆现在每年大致是250个工作日 , 除了少数人工作繁忙 , 每天工作12小时外 , 大多数人的年工作时数不到 3000小时 。
推荐阅读
- 寻医问药网|老实说,你多久没洗头了?
- 梦瑶说三农|遵从无限极品牌的“四合理”,帮孩子摆脱“假期综合症”
- 家长身体和心理健康缺一不可 假期后警惕孩子性早熟
- 王者妈妈|孩子假期将近才疯狂补作业,摆脱超限思维,教父母3招应对问题
- 怡橙假期|马尔代夫翡翠岛游记攻略,马尔代夫翡翠岛是几星岛
- 孔夫子旧书网|爱生活,爱图书,爱家乡
- 梦醉江南三月天|“行走的图书馆”巴菲特:“永远学习,是生命最好的保鲜”
- 兰州大学图书馆|要闻 | 我馆成功举办CASHL名师讲堂第二十期 《敦煌与丝绸之路的开启》
- 温州市图书馆|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献给大人的六一书单
- 福田图书馆|六月 · week5 · 书单(6月29日-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