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儒学■观点丨郭美华:道德觉悟与道德行动的源初相融之在——王阳明知行合一论之道德—生存论意蕴( 六 )


[4]朱熹.朱子全书:卷2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2:2324.
[5]王阳明全集[M].吴光 , 钱明 , 董平 , 等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92.
[6]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 , 1997:95.
1、比如 , 郁振华教授《论道德—形而上学的能力之知——基于赖尔与王阳明的探讨》(《中国社会科学》 , 2014年第12期) , 是从认识论角度研究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富于新意与深度的阐释 。 在本文中 , 作者并未从生存论角度加以讨论 , 但在《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2年)一书中 , 则专章(第四章“在世”的认识论分析)进行了默会知识论与海德格尔在世观念的对话 , 更为全面而深邃地揭示了认识(默会)与人的在世生存活动之间的关联 。 默会知识论的参照 , 对于理解传统中国哲学的知行关系 , 有极大的推进 。
2、阳明这个说法 , 也是对孟子区分“舍而不耘”与“揠苗助长”(《孟子·公孙丑》)的进一步展开 。 冥行妄做相应于舍而不耘 , 凭空玄思相应于揠苗助长 。
3、参见《孟子·离娄上》 。 《孟子》原文所说二者是“仁和义” 。
4、如何从浑然一体的在世生存衍化出对于外物的认知意义上的专题化研究 , 可以参见郁振华《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第119-122页所述德雷福斯对海德格尔的解释 。
5、从知行展开为一个过程而言 , 王阳明知行合一说既包括从本然良知到工夫之行再到明觉之知的过程 , 也包括潜在之德经由践行到内在自觉德性并最后化为切实德行的过程 。 参见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 , 三联书店 , 1997年 , 第193-211页 。
6、参见王夫之:《尚书引义》 , 中华书局 , 1976年 , 第76页 。 陈来教授对此有一个解释 , 认为理学系统中的工夫修养中 , 物理行为和心理行为之间的界限并不确定 , 这是阳明知行合一的一个合理根据;同时 , 陈来教授认为 , “一念发动处即是行” , 更为严格的说法应该是“一念发动不善即是行” , 对于道德修养而言 , “对于‘去恶’ , 应强调知已是行之始;对于‘为善’而言则应强调行才是知之成 。 ”(陈来 , 《有无之境》 , 人民出版社 , 1997年 , 第110和108页)
【上海儒学■观点丨郭美华:道德觉悟与道德行动的源初相融之在——王阳明知行合一论之道德—生存论意蕴】轮值主编|陈乔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