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儒学■观点丨郭美华:道德觉悟与道德行动的源初相融之在——王阳明知行合一论之道德—生存论意蕴( 二 )
关于“知行的本体” , 《传习录》有一段记载 , 说几个学生不透悟知行合一之旨 , 举例说:“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 , 却不能孝、不能弟 , 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 ”阳明回答说:“‘此已被私欲隔断 , 不是知行的本体了 。 未有知而不行者 , 知而不行 , 只是未知 。 圣贤教人知行 , 正是安复那本体 , 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 。 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 , 说‘如好好色 , 如恶恶臭’ 。 见好色属知 , 好好色属行 。 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 , 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 。 闻恶臭属知 , 恶恶臭属行 , 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 , 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 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 , 鼻中不曾闻得 , 便亦不甚恶 , 亦只是不曾知臭 。 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 , 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 , 方可称他知孝、知弟 。 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 , 便可称为知孝、弟 。 又如知痛 , 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 , 必已自寒了;知饥 , 必已自饥了 。 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 , 不曾有私意隔断的 。 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 , 方可谓之知;不然 , 只是不曾知 。 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 , 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 , 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 , 只管说一个两个 , 亦有甚用?’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 , 亦是要人见个分晓 , 一行做知的功夫 , 一行做行的功夫 , 即功夫始有下落 。 ’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 。 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 , 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 , 行是知之成 。 若会得时 , 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 , 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 ’”[5]4阳明特别强调不是别立一个心去好恶 , 而是心物不二、心事不二的意思 。 心之好 , 必有所好才好;心之恶 , 必有所恶才恶 。 不是眼看到好色 , 反过来反省一番 , 自觉自身心之能好 , 由能好之心发动而才又去好其所好 。 同样 , 恶也不是鼻子闻到恶臭 , 反过来反省自觉于自身心之能恶 , 由能恶之心发动而又去恶其所恶 。 实质上 , 能好与所好、能恶与所恶的一体而在 , 就是事情的源初之实 。
表面上 , “见”“闻”是直接的感官知觉 , “好”“恶”则是间接的生理—心理情绪反应 。 但是 , “所见”之色并非一无色彩的“纯粹之色” , 而是“好色”;“所闻”之臭也非一无味道的“纯粹之臭” , 而是“恶臭” 。 因此 , “见色”是“见而知其好”的“有所领悟的见” , “闻臭”是“闻而知其臭”的“所有觉解的闻” 。 在直接的感官觉知之中 , 内在的理性判断、情意取向依然渗透其中 , 尽管这不能用反思性的概念或句子来加以表达 , 但却是昭昭明明的 。 如此昭昭明明 , 具有前反思意义的“知”之意义 , 或者在今天的意义可以称为“领悟”或“觉悟” 。 由此 , “见好色”和“闻恶臭”作为融合了单纯见闻感知与意味领悟的意识状态 , 自然也就相应地引起“好好色”与“恶恶臭”的生理—心理反应 。 但是 , 如此生理—心理反应 , 并非是一种自然的本能 , 而是绽露为内在“领悟”或“觉悟”了的状态 。 见闻之感官知觉、色之美与味之臭的觉悟和判断 , 与美色之好及臭味之恶的情绪及其领悟 , 三者的浑然为一 , 就是人自身生存的源初绽放 。 这就是“知行的本体” , 而非三者相脱离的“私欲”——没有情意觉悟与意义判断的单纯理智的概念之知 , 或者没有情意觉悟与意义担当的单纯感官知觉(尤其体现为身体性欲望) , 只要三者相脱离 , 知行便彼此相分 , 而产生出如何从单纯理智之知过渡到情意、理智与感官统一的具体之行这一知行难题 。
尽管阳明以“好好色”和“恶恶臭”为“行”与通常的理解不甚相合 , 但是 , 从见闻之感知与美恶之领悟及好恶之情感三者一体而觉的意义上 , 却在更为深刻的意义上将觉悟(知)与生存活动(行)的一体浑融显露出来 。 孝悌作为人自身源初存在的绽放 , 源始性地呈现自身于自我领悟之中——这就是古典儒家所谓“孝悌为仁之本”(《论语·学而》) , 而“智则知斯二者弗去”3之意 。 人自身存在的源初绽放 , 就如同疼痛的显露一样 , 是非概念性的切身领悟 。 “我的疼痛” , 尽管他人可以经由概念有所“理解” , 但是 , 却并不能替代“我的疼痛” 。 “我的疼痛”和“我自己对疼痛的领悟” , 二者的统一就是“我当下存在之绽放” 。 同样地 , 人自身的观念性觉悟作为能觉(能知) , 其所觉(所知)就是人自身的活生生的生命活动——人的生命存在不能在抽象的语词陈述里呈现出来 。 生命存在活动(行)与生命觉悟(知)二者的浑融一体 , 就是生命存在的源初绽放 。 在此“生命觉悟(知)与生命活动(行)的本体”中 , 根本就不可能有“知而不行”的情况 , 也不可能有“行而不知”的情况 。 所以 , 阳明才能说知(生命觉悟)或性(生命活动) , 任举其一即是生命存在整体的绽放 。
推荐阅读
- 上海牌|虞书欣背22万的包包,戴35万的手表,现实版的公主!
- 看上海VISION|【Bye Bye Baby Blue】吴中路
- 上海松江|夏天来了,中医告诉你怎么吃更健康
- 上海学联|“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内含青春生活节福利)
- 上海杨浦|每天早上吃一个鸡蛋,坚持一个月会怎么样?
- 上海旭日东升|范蠡和西施幽会的地方,天然优美、浪漫传奇,一切尽在陶祖圣境
- 经销商|【「音响论坛」刘总编观点说】音响空间常识100问 之十
- 文教育|观点|邓晓芒:不能以“纯学术”来掩饰思想的贫乏和信仰的丧失
- 上海文艺社|布衣加一口第721-723期(6月2日·周二晚结束)
- 汽车|茄哥观点:广汽本田大批量泡水车会流入市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