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爱的天后@济南助力高校“沉睡”专利苏醒,去年资助5515万

专利技术如果躺在研究室 , 那么它就没有价值!只有走入市场 , 成果转化 , 才能展现专利应有的价值 。 为了让驻济高校的专利苏醒复活 , 济南去年就投入了551.5万元资助 。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人员了解到 , 随着济南(历城)国际知识产权高端服务业聚集区项目启动 , 政府、高校、企业将会进一步理顺关系 , 推动专利成果产业化 。
挚爱的天后@济南助力高校“沉睡”专利苏醒,去年资助5515万
文章图片
专利有价值
一个项目作价750万元实现产业化
“没想到这项科研成果很顺利从实验室走进现实生产力 。 ”从2014年立项 , 到2018年正式投产 ,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能源所能源材料研究室主任蔡飞鹏带领团队研发的尼龙增韧剂项目 , 以专有技术作价750万元与华凌电缆合作 , 通过联合成立股份公司推进成果产业化 。
这是高校专利成果转化的典型案例 。 高校汇聚最为丰富的科技资源 , 是城市创新能力的“源泉活水” 。 2019年5月 , 济南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 , 更是将对高校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重视度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科研成果不断从实验室中“苏醒” , 企业应用落地不断提速 , 城市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
4月26日 , 在济南知识产权战略合作集中签约暨济南(历城)国际知识产权高端服务业集聚区项目启动仪式上 , 济南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历城区政府与山东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建筑大学等多所高校签订“联姻”协议 , 一系列关于知识产权培育、运营、成果转化等工作随之展开 。 这意味着 , 政府、企业、高校将搭建起“直通桥梁”,让高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链条更清晰、更高效 , 让知识产权助力经济发展的羽翼更丰满、更有力 。
专利“醒过来”
从“孕育孵化”到“破壳而出”
“很多企业在寻求投资机会 , 却苦于没有好项目 。 而高校科研成果中有很多专利领域的‘千里马’ , 却苦于找不到‘伯乐’ 。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知识产权运营管理处处长刘贞先接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人员采访时说 , 高校高价值专利就像是一座还未大规模开采的“金矿” , 科研成果到现实生产力之间还需要一道“桥梁” 。
如何唤醒“沉睡”在高校“象牙塔”里的高价值专利?济南不仅架构起连接高校与企业的“桥梁” , 而且是由政府“搭台”的“信任桥梁”——济南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主动和驻济高校开展战略合作 , 组织校企对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与资本对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孵化、企业孵化等活动 , 同时支持引导驻济高校建立“制度、人员、场所、经费、任务”落实到位、各具特色、集线上线下于一体的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中心 。
基于此 , 政府、高校、企业、服务机构、金融资本等多要素“动起来” , 专利资源“活起来” 。 蔡飞鹏是切身体会者 , “尼龙增韧剂项目是对国际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 破解困扰我国尼龙行业的多道难题 。 ”他表示 , 从项目立项到实施 , 从专利申请到作价入股 , 到成果转移转化 , 市场监管部门几乎是“跟踪服务” 。 “这为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 ”
在知识产权运营工作的培育和挖掘之下 , 济南市高校知识产权转移转让日趋活跃 , 高价值专利许可转让、作价入股设立企业的案例不断涌现 。 单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2019年的“战绩”可见 , 科技成果转化收入总额达3.5亿元 , 其中以专利等知识产权作价投资入股金额8050万元……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架构的“桥梁”就像是“孵化器” , 高校知识产权成果如同一只只破壳而出的小鸟 , 期待插上腾飞的翅膀 。
知产“活起来”
从“羽翼渐丰”到“插翅试飞”
“拥有比国际巨头更具优势的核心技术 , 不愁自家商标品牌打不响 。 ”尼龙增韧剂专利成果作价750万元入股的公司名叫山东科华赛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注册资本3000万元 。 虽然投产仅一年多时间 , 但其总经理谢永光对未来充满信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