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浩读史」古代西亚文明:苏美尔城邦的城邦时代( 二 )



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施奈德 , 随后这个观点得到了普遍的承认 。 根据这个观点 , 各城邦的土地都属于神庙 , 其居民也都附属于神庙 。 法肯斯坦更进一步提出 , 神庙的出现不仅是苏美尔文明的一个显著特点 , 也是早期文明形成的标志 。 后来魏特夫和斯图尔德"灌溉文明"观点的传播 , 也从某种程度上支持了"神庙国家"观点 。 根据魏特夫的理论 , 早期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都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集中权利政府来组织和管理农业灌溉 。
20世纪中叶 , 以盖尔布和贾可诺夫为首的学者对"神庙国家"的概念提出尖锐批评 。 他们指出 , 仅以一个地方的文献、一个时期的情况 , 就推断出整个早王朝时期的城邦状况是非常主观的 , 盖尔布更以同样在吉尔苏发现的大量反映土地买卖情况的石碑有力地证明 , 有许多土地是不属于神庙的 。 迪亚克诺福则考证出戴美尔等人统计出的神庙土地只是当时吉尔苏全部土地的1/10 , 神庙人口只是当时全部人口的1/3 。 持"神庙国家"观点的学者通常把乌鲁卡其那改革作为一个重要的依据 , 因为此次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把前任国王剥夺的神庙土地和财产归还神庙 。
近年来福斯特的研究证明 , 乌鲁卡其那并非"归还" , 而是分配给神庙一些土地 , 因为他考证出某些土地原本就不属于神庙 。 他的观点现在还有很大的争议 , 但是不管怎样 , "神庙国家"说是不可信的 。 神庙经济究竟在当时社会中占多大比例 , 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 , 除神庙土地之外 , 城邦相当部分的土地控制在以国王和贵族为主的上层阶级手中 , 其余的土地则属于一般以大家族为单位的平民 。 这些人也许最多只占平民人口的一半 。 没有土地的佃农替地主耕种土地 , 其身份基本与替神庙耕种的佃农一样 。

「束浩读史」古代西亚文明:苏美尔城邦的城邦时代
本文插图

此外要说明的是 , 苏美尔城邦的主神庙都不在市中心 , 有些位于城市边缘 , 有些甚至在城外 。 神的世界与人的世界是分离的 。 从这个角度来看 , 尽管神庙在经济上有重要的地位 , 但它们与世俗世界客观上的这种隔离表明它们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是有限的 。
早期王朝时期苏美尔地区在政治上虽不统一 , 经济上却很繁荣 。 由于政府能够统筹水利灌溉工程 , 各城邦附近的农田得到充分利用 , 能生产足够的粮食 。 畜牧业也很发达 , 羊毛和乳酪、牛油成为重要的牧产品 。 手工业如纺织、陶器制造等也有相应的发展 。 甚至有大量使用奴隶劳动的纺织部门 。
城邦之间以及和远方地区的贸易很早就开始了 。 早期的贸易多半是由各城邦的神庙主持 , 这是由于神庙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依附其上的农人 , 农工产品的收成和分配都由神庙来主持 , 分配后剩余的物资就可以用来作为贸易的商品 。 后来王室越来越多地干预商贸活动 。 从事贸易的商人一般是从神庙或王室的仓库中预支各种物品作为交换的资本 , 因此也可以说他们属于王室行政组织 。 当然 , 也有以私人身份从事贸易的商人 。 此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银子进行交换 。
苏美尔城邦中的人们主要分为贵族、平民、佃户、奴隶等四类 。 佃户和奴隶主要的工作就是替他们的雇主或主人从事各种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 。 城邦有各种行业的手工业者 , 如金匠、石匠、木匠、皮匠、织工等 。 奴隶的来源主要是战俘 , 但一般平民也可能因为欠债而沦为奴隶 。 在苏美尔人的观念中 , 奴隶是主人的财产 , 可以自由买卖 , 若企图逃亡 , 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 不过奴隶也有某些权利 , 如他们可以从事买卖、借贷 , 并可以用钱赎身 。 一个成年男奴的身价有时与一匹驴子相当 。

「束浩读史」古代西亚文明:苏美尔城邦的城邦时代
本文插图

结语
在早期城邦的经济生活中 , 税收已经是一个重要的项目 。 人们不但在买卖、农牧生产方面要缴纳固定的税款给政府或神庙 ,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时候也不免受到日渐扩张的政府组织的压榨 , 必须缴纳各种杂税 , 如离婚税、埋葬税等等 。 总体来说 , 当时的苏美尔城邦的发展已经慢慢趋向成熟 , 它的很多发展模式都可以为后世所借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