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澄」喧嚣城市之下 | 浅谈笛安《我认识过一个比我善良的人》( 二 )


对于洪澄来说 , 她的亲情是解构的、是迟钝的 。 一个大义灭亲举报父亲的女儿 , 听起来是如何的具有煽动性和戏剧性 , 然而 , 她却想:“谈恋爱是不是就像小时候去游乐场一样 , 是一件长大以后回忆起来也许没什么 , 可当时就是特别特别高兴的事儿 。 不过 , 像我这样 , 出卖爸爸的人——以后的日子没有特别特别高兴的机会 , 也是正常的吧?”
她甚至无知无觉地令自己在浮沉的俗世中挣扎 , 她分不清自己究竟是真的恨父亲 , 还是单纯地只为了这件事去做 , 对她而言 , 她所窥探到的情感是断裂的 , 也正是因此 , 她才能够在原本喧嚣的城市中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
至于章志童 , 则是在两代人的沟通中走向了自我扭曲与灭亡 。 他甚少在“我”和洪澄面前提起家庭 , 而我们也一直到他离开之后才了解了事情的真相 。
当他的父亲在儿子的葬礼之上 , 循规蹈矩地说出那些可以说是背叛了儿子也欺侮了儿子的话 , 洪澄终于无法再忍受这种可怖的扭曲 。 当小说提起章志童曾经说过的话时 , 小说关于两代人的阴霾书写到达了顶峰:“他说过 , 他爸爸最喜欢写的是两句陈寅恪的诗:‘一生负气成今日 , 四海无人对夕阳’ 。 这两句新鲜的行草就像是幻觉那样在我脑子里闪过 , 配合着耳边的浪涛声 。 一生负气成今日 , 四海无人对夕阳——你是认真的吗?你也配 。 ”
洪澄的父亲在贪婪中走向自取灭亡 , 而洪澄是引爆他的炸弹;章志童的父亲在儿子去世之后所表现出的奇异的镇定甚至是伪装 , 更令人心寒 。 小说在死亡与扭曲之间展现了两代人的毁灭 , 无论是那些断裂的情感 , 还是意味不明的否定 , 都昭示着城市时代的虚无 。
虚无感笼罩的个体刻印
无论是生死命题 , 还是代际扭曲 , 笛安在小说中无一例外 , 探讨的都是同样一个问题 , 那就是城市中的虚无感 。 “我”在工作的虚无中不断勾连人生的奥义却不得 , 洪澄分不清爱情和温暖 , 即便是死去的章志童 , 也同样是在虚无中迈向了自以为的解脱 。
小说的前半段中 , 诸多笔墨都用于描述洪澄的生活 , 以及章志童和那个郑小姐的故事 , 对洪澄的虚无感有了一定了解之后 , 再突然面对章志童的死亡 , 阅读到章志童给两人的遗书 , 才显现出章志童在日常纷杂生活里的自我凋零 。
给洪澄的遗书里 , 他写:
你现在深呼吸一下 , 数到十 , 再打开卫生间的门 , 然后报警 。
以后千万别动不动就说你想去死的话了 。 你看到了 , 死是很可怕的 。
请你相信 , 我永远都会支持你的 , 要勇敢一点 , 你一定会遇到更好的人和更有意思的事情 。
不要和橘南姐学喝酒 。
他安慰着可能会害怕的洪澄 , 细心地叮嘱她 , 在自己死亡之前 。
他鼓励洪澄去遇见更好的人和更有意思的事 , 自己却走向了“很可怕的”死亡 , 这不能不令人想起海子在诗里写的 , “陌生人 , 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 , 春暖花开” 。
他们是相似的 ,一边真心期盼着身边的人能够拥有灿烂光芒的未来 , 另一边 , 却对自己所握住的幸福惶恐而困惑 。 所幸小说在最后走向了一个较为光明的结局:“可能天道如此 , 有人命中注定要在决定去死的那一刻才不再卑微 , 有人命中注定要辱没门楣 , 还有人命中注定要假装依然爱着她的初恋 , 他们最终都要回到那个身边全是陌生人的城市 , 这城市需要祭品的时候 , 会毫不犹豫地从他们中随机抽取一人 , 可是 , 也真的是他们最后的容身之处 。 所以我相信 , 洪澄一定会回来的 , 她必须回来 。 ”
人们在向上攀爬的阶段寻求自我延伸 , 加速那些不真实的漂泊无定 。 人们在浪潮中不断远行又不断寻找 , 而无论是大城市之中蝼蚁般生存的无数个体 , 还是在代际沟通中走向毁灭的亲子关系 , 实际上都代表着同样一种喧嚣之下的虚无愁绪 , 这种虚无是艰难的自我毁灭 , 亦是在扭曲物欲下的深沉痛感 。 庞杂环境之下 , 人性是微渺的个体 , 而同样复杂的人性之间 , 是无数艰难中挣扎的渺茫 。 然而那些荒诞偏执的代沟背后 , 是一次次如鲸向海、似鸟投林的莽撞与艰苦 , 人们在原生家庭中失落了表达的可能 , 也就不得不向外延伸 , 弥补曾经的伤痛 , 也是人在最后关头 , 锋利的妥协 。


推荐阅读